基于OBE理念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韦云伊 杨磊 朱婧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与实践0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共包括两部分——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化。食品法律法规部分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地方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政策,能够知法守法并有效规避风险,能够站在监管主体和被监管对象等多重角度辩证看待问题;食品标准化是食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与依据,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标准化原理、要素、层次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等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分析与解决组织标准化系统现存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在食品行业开展标准化活动、从事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内容冗杂、细节繁多、概念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等问题,本研究遵循OBE理念,以能力产出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改革。经过两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内容冗杂、细节繁多,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数量多且表达抽象、生涩。传统教学多是对法律结构进行整体介绍、对重要法条逐一讲授,由于知识密度高且缺乏有效的知识应用载体,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法条的意义、法条间的逻辑关系、标准化结构与层次编写要求,无法宏观构建法律法规互为支撑的知识架构,更无法熟练使用法律法规解决实际生产经营问题,难以结合食品科学与标准化技术,科学合理地理解、使用和编制标准,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获得感低。

例如,食品涉及的标准超过300项,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是标准编制最基础的标准,也是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理解的标准。该标准包含文件名称结构、层次编写、要素编写、要素表达、编排格式等内容,配套的《标准化文件的起草》教材更是超过400页,细节多、表达抽象,如果没有合适的驱动项目,学生理解与应用的难度会较大。

二、课程改革依据与思路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强调5个问题:期望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学生为什么要获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哪些学习成果;如何保障让学生能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TBL)作为实现OBE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并获取实践经验,能使学生在情境化、实践性较强的任务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课程团队系统梳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领域的核心能力要求,明确课程目标,以能力产出为导向进行项目设计,构建丰富的资源库、案例库和微课体系,结合翻转课堂开展实践,确保学生能够将食品标准与法规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满足行业需求,并具备合规生产和有效监管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措施

(一)凝练课程目标,基于能力产出构建实践项目

课程改革初始,团队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实地走访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其直属的检验检测单位,以及超80家食品企业,系统梳理了行业对从业人员法律法规意识和标准化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需求。这些能力包括:精准检索和查找食品生产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进行合规生产以规避潜在风险;根据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针对企业生产需求编制标准,并解决标准化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基于学生中心和能力产出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开发了7个实践项目,包括食品安全违法事件分析、学校食品经营安全状况的落实调查与分析、食品生产许可证申报、食品安全检查结果探讨、超市食品不合规标签调查、食品标签制作、企业标准申报与制定,涵盖了我国重要法律法规标准等内容。项目的层次性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由易到难、由基础技能到综合应用,从初步掌握标准化基础理论,到能够独立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再到形成系统的标准化管理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

(二)构建配套案例库、资源库与微课堂,助力翻转课堂实施

为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课程团队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录制了10个短视频教学微课(每个10分钟)和2个专题讲座微课(每个120分钟),构建了完整的微课堂体系,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呈现复杂知识,充分发挥微课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作用。同时,团队依托真实项目开发了配套的案例库和资源库,案例库涵盖了食品行业的典型场景与实际问题,包括食品标签设计、食品生产许可证申报、食品安全检查结果分析等多个领域;资源库则整合了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政策、法律法规以及GB 7718、GB 28050等食品行业标准文件,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且高效的学习资源。这一立体资源体系不仅优化了课程教学效果,也为产教融合和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实施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7个典型任务为载体,将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学生中心教学理念有机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系统掌握食品标准化基本知识和践行法律法规的能力。具体可安排16学时的线上课程,主要学习项目重难点知识并讨论实践问题;32学时的线下课程主要对项目任务进行解读,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对实践问题加以指导并评价任务达成情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并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形成知法、守法的职业素养,并具备法律风险规避能力。同时,学生能够熟练查阅并解读GB 7718、GB 28050、GB/T 1.1等标准技术要求,按照规范完成食品标签设计与食品标准编写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加深对食品标准与法规内涵的理解,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利益、平衡需求,实现知识的深化与迁移。

(四)多维度思政融合,助力职业与社会责任培养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紧密结合法律法规、标准等强制性文件,具有天然的思政育人优势。课程团队以行业责任感、专业认同感、辩证思维能力为核心,从多维度挖掘思政素材,采用渗透式、延伸式、嵌入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将法律法规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和辩证思维能力,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未来职业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一方面,通过真实的食品安全案例和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引入陕西“商贩卖芹菜收入20元被罚6万6”事件,分析执法过程中的规范性与人性化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该事件中芹菜农药残留虽符合国家标准但因标准标注不完整而被处罚的细节,意识到执法不仅需要“尺度”,更需要“温度”,应平衡监管严格性与小微主体生存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依法监管的重要性,同时从食品行业的全局视角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增强行业责任感。

另一方面,通过对标准的应用与编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与系统化思维。例如,通过分析GB 7718和GB 28050标准,教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审视食品标签标注规范,体会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四、教学改革成效

首先,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真实案例和走出课堂了解行业的机会,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他们在面对新领域和新问题时的信心。该课程不再是教师难以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课程,而是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其次,学生不仅掌握了根据实际问题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学习并梳理关键条款的基本方法和规律,还能够根据违法事实准确分析后果,并合理评价监管部门的处罚决策。

最后,学生对标准化的原理、要素和层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具备了制定和实施标准的基本能力,职业使命感和专业认同感得到了显著增强,达到了预期的课程改革目标。

五、未来展望

随着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掌握状况以及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未来,课程设计将进一步聚焦于行业需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结合,持续更新和优化项目内容,确保课程紧跟时代发展与行业前沿,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整合跨学科知识,加强学生的跨领域思维,为其将来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等领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深化课程的思政教育部分,通过更贴近实际和多元化的案例分析,增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社会担当。

基金项目:2022年南宁学院第四批专业核心课程“食品标准与法规”(2022BKHXK03)。

作者简介:韦云伊(1988—),女,壮族,广西忻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

杨磊(1981—),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及标准化。

*通信作者:朱婧(1983—),女,汉族,广西南宁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发酵工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