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融合视域下职技高师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彭欣莉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课程思政教学成为了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职技高师)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背景与意义,然后详细阐述了多维融合视域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特别是食品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这两个维度的融合与实践,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评估教学效果,并提出了改进策略。研究表明,多维融合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职技高师作为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培养基地,更应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
工程伦理和师德师风作为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维度,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多维融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在教学策略中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二、多维融合视域下职技高师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工程伦理是工程领域重要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要求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遵循道德原则、承担社会责任。在职技高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中,将食品安全、食品工程伦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未来的食品工程实践中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原则,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灵魂,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风范。在职技高师教育中,将师德师风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教育观念和职业理想,将其培养为具有高尚师德和优良师风的食品工程领域的职教教师。
多维融合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程教学中将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等多个维度有机融合。一方面,可以在食品工程类专业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理念和实践案例,让学生在学习食品工程知识的同时,培养食品工程伦理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在食品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与传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及工程教育观念和职业理想。通过将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可使学生在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多维融合视域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二)线上线下多维互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1.工程伦理维度的教学实施。在食品工程类专业课程中,通过线上线下多维互动,融入食品安全及食品工程的伦理理念和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食品工程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食品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同时,通过组织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工程伦理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对工程伦理的认知与理解。
2.师德师风维度的教学实施。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可以通过邀请食品专业的优秀教师分享教育经验、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职业理想。同时,还可以将师德师风融入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与学习师德师风。
3.多维融合视域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应深度挖掘与工程伦理和师德师风相关的思政元素和案例。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食品安全及食品工程伦理案例,如食品安全事故、食品生产环境污染事件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伦理问题,培养其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师德师风的典型案例,如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行业的楷模等,让学生感受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线上线下多维互动教学的实施策略如图2所示。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案例教学、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问题导向: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食品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方面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案例教学:引入与食品工程伦理和师德师风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体验,加深对相关理念的理解。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食品工程实践、教育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食品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三、教学效果评估
为评估多维融合视域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是教学目标达成度,通过评估学生的作业、测验、考试等成绩加以衡量。二是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感受。三是食品工程伦理意识,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将不同领域的工程知识加以整合,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强化食品工程伦理意识。四是实践应用情况,评估并观察学生在参与工程实践、实验与实训、创新性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是否将食品安全及食品工程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以及优良的师德师风品质融入其中。五是反馈与互动质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其对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满意度,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评估该模式的教学效果。六是教学效果持久性,通过追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了解学生能否持续提升职业岗位胜任力,从而评估该教学模式的持久性。
四、改进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改进策略:一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增加食品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相关的案例和实践环节;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食品工程伦理素养和教学能力;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其中,不断更新食品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的相关案例和实践是提高多维融合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
一是案例分析与讨论。定期收集和分析与食品工程伦理和师德师风有关的最新案例,如食品安全与工程事故、教育事件等,将其纳入课堂讨论的范畴。通过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相关伦理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分析、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是更新食品工程伦理准则与相关政策。关注国内外食品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相关的准则和政策变化,及时将最新的准则和政策内容引入教学中,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规范,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是跟踪科技发展趋势。紧密跟踪与食品工程伦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如食品领域智能制造、食品生物技术等,并将这些新技术、新趋势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给伦理道德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四是尝试新兴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可将翻转课堂、在线课程等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食品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在新教育模式下的应用,保障教育质量。
五是建立师德师风培养机制。建立包括师德教育、师德评价、师德激励等的师德师风培养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师德讲座、开展师德评价活动、设立师德奖励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
六是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和其他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跨学科研讨会、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分享经验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影响力。
综上,本文研究了多维融合视域下职技高师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融合食品工程伦理与师德师风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食品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职技高师院校‘多维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GH22827)。
作者简介:彭欣莉(197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发酵技术及产品开发、高等工科职业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