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路径
作者: 尚方超
民以食为天,食品营养与健康涉及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内在关系,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更与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相连。从教育角度看,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为实现课程思政提供了条件。在当前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背景下,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必须积极融入思政教学,实现知识技能培养和思想价值引领的高度统一。
一、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当前,全国各高校的食品专业非常注重有意识地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并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积极融入,以切实提高育人成效。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包含食品营养知识、人体健康知识、食品法律法规、中国饮食习惯、中国膳食等多方面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较多,对其进行梳理和分类,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灵活地运用。
综合来看,在“大思政”建设背景下,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国家出台的最新政策。教师要深入学习国家层面提出的涉及食品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如树立“大食物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并将其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使之成为思想教育的有力支撑。这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跟进了解最新的政策精神和时政热点,吃透吃准政策实施的重难点和精神实质,系统挖掘思政元素。
二是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我国有不少关于食品安全、食品营养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覆盖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涉及行业规范、生产质量和安全标准等各个方面。这类思政元素具有鲜明、独特的教育价值,能从思想层面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其从事食品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是食品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食品营养著作典籍和健康养生理念,这是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必须高度关注的巨大宝库和独特资源。比如,我国第一部医典《黄帝内经》、饮食专书《食珍录》、烹饪著作《本心斋蔬食谱》、养生经典之作《饮食须知》等,以及讲述螃蟹文化的《蟹谱》《蟹略》、讲述粥文化的《粥谱》等,都是传统饮食文化的优秀代表,将其融入食品专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智慧,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二、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运用路径
(一)制定和优化思政教育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在思政育人过程中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制定思政教育的总目标,将国家最新政策、行业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课程中,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深入了解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明确专业教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具体目标和任务,让学生认识到食品营养与健康的重要作用,并具备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正确的健康理念。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历基础、认知水平、兴趣方向、教育进程等综合因素,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设计具体的教育目标,并灵活调整,针对性加强思政建设,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要求的提高和学习诉求的多元化,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教师必须采用立体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一是专题讲授法。此类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将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前沿的学科进展、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教育理念最大化传递给学生,通过及时、有效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二是案例教学法。教师精选关于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案例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通过“解剖麻雀”,一方面形成对案例的规律性认知,另一方面举一反三、以小见大。
三是研讨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思政教育目标,科学设置可供讨论的食品营养与健康类议题,学生围绕共同的议题开展研讨交流,大家畅所欲言,进行思想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间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会互相启发,甚至引发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师要承担起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职责,把握好研讨节奏和重点,确保研讨活动始终围绕思政教育目标顺利推进。
四是翻转课堂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将与社会大众营养健康现状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中,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以培养自身的健康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前精选教学视频,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与其进行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进而实现知识内化。在推进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宽容、开放的心态,允许并肯定自由表达。
五是混合式教学法。教师要善于利用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有意识地运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法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可以将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做成视频或者动画,通过微课、多媒体等形式开展教学,还可将其上传至网络教育平台,供大家随时随地学习。
(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在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搭建平台、畅通途径,让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将专业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实战水平,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一方面,突出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借助社会服务提高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围绕社区服务,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全国营养周、社区糖尿病预防教育等活动,增强其社会服务意识;围绕养老服务,结合老龄化趋势和银发经济,鼓励学生研究并开发低糖饮品、低脂食品、营养代餐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实践活动与思政目标、理念相契合,将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与社会服务需要相互结合、有机融合。
另一方面,借助食品领域的各种大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比如,组织学生参加食品成分检测技能竞赛、食品营养功能知识竞赛等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代练,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深化对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断提升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综上,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中蕴含丰富、多元的思政元素,教师要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梳理,并采取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研讨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日常教学中,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到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育机构、教师以及学生等多方主体。教育机构要做好基础设施支撑工作并提供好软硬件条件,特别是要及时引进和更新现代化、智能化教学设备;教师要系统掌握有关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国家政策、专业知识、道德修养,以及必要的教育方法艺术;学生则要树立自我学习意识,及时了解食品行业的总体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解决食品行业相关问题的主动意识和素质水平。二是要重视实践教学,学以致用。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走访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在火热的社会实践和鲜活的社会案例中,切实提高其综合素养,最终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尚方超(1989—),男,汉族,河南济源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