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堂食外卖”的经营现状及其监管措施
作者: 徐以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外卖经济越来越成为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卖餐饮在极大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2024年8月央视新闻曝光的“幽灵外卖”事件,就揭露了“无堂食外卖”领域的隐忧和顽疾。
为何会有“无堂食外卖”
“无堂食外卖”之所以会存在,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营内容项目所决定的。有些餐饮经营行为本身并不需要堂食或者基本不需要堂食,比如售卖包子、馒头、豆浆、油条的商户。二是控制经营成本的选择。由于“无堂食外卖”无需考虑人流、客流因素,商户通常会选择位置偏僻、租金便宜的地点,以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客观上为“幽灵外卖”“影子餐厅”的生存提供了土壤。三是逃避投诉和监管的考虑。“无堂食外卖”商户规模小、场所隐蔽,与消费者基本无直接接触,不容易被消费者投诉举报,容易成为监管盲区,有利于商家规避投诉举报、日常监管带来的“麻烦”。
“无堂食外卖”的风险
总的来看,“无堂食外卖”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风险。
一是入网商户的食品经营条件较为简陋。相比于“有堂食外卖”经营者,“无堂食外卖”商户的经营场所更为简陋,设施设备配备更加不足,空间狭小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造成食品加工制作不规范,从而更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二是入网外卖商户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偏低。这主要表现在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业务水平较低、食品安全意识较弱,相关经营管理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风险隐患长期存在却又屡屡得不到改正。
三是外卖平台的审查把关不严格、不到位。在众多“无堂食外卖”商家中,部分入网外卖商户没有取得许可证或者小餐饮备案,甚至没有合法经营场所,但外卖平台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未严格把关,依然允许其入网从事网络餐饮服务。
四是日常监管和查处存在死角和漏洞。由于入网外卖商家数量众多,点多线长,市场监管力量又相对薄弱,难以做到实时、有效的监管和查处。尤其是“无堂食外卖”商户的经营地址、范围、人员动态变化大,隐蔽性强,信息不稳定、不对称,容易导致监管存在死角和漏洞。
禁止“无堂食外卖”是否可行
由于“无堂食外卖”备受诟病,社会上出现了禁止这一经营业态的呼声。在笔者看来,尽管“无堂食外卖”在食品安全性和监管有效性等方面都明显不如“有堂食外卖”更有保障,但是禁止“无堂食外卖”经营的做法目前来看并不可取,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无堂食外卖”是符合市场需求的经营方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消费者没有时间堂食,而“无堂食外卖”能够让消费者在工作、休息等场景下方便、快捷地获取食物,为消费者节省时间,这种便捷性是堂食无法完全满足的。
二是“无堂食外卖”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无堂食外卖”店不需要像传统堂食餐厅那样承担高额的店面装修、堂食设施购置等成本,投资相对较小、门槛较低,能够吸纳更多的小本创业者进入餐饮市场,从而创造就业岗位,对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三是“无堂食外卖”对市场活力和消费便利有促进作用。从市场活力上看,“无堂食外卖”作为新兴的餐饮业态,丰富了市场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市场的竞争和发展。禁止“无堂食外卖”经营会使市场的多元化受到冲击,市场活力下降。从消费便利角度上看,“无堂食外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美食消费选择,尤其是一些特色小众美食,通过“无堂食外卖”形式提供的份额占据绝大部分。此外,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或者有个人偏好等特殊群体已经习惯了“无堂食外卖”的消费模式,禁止“无堂食外卖”将极大影响其生活方式。
因此,“无堂食外卖”在客观上还有市场需求,不宜简单地一禁了之。
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的制度措施
既然不能禁止“无堂食外卖”,那么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管,趋利避害,引导其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日常监管力度。在经营许可环节,严格把关“无堂食外卖”的场所、硬件、软件、人员等条件资质,把好准入关。同时,抓实外卖平台主体责任落实,对“无堂食外卖”商户入网上线审查和经营不合规下线处置并重,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失管失控。
二是完善相关法律规章。明晰外卖平台、餐饮商户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细化“无堂食外卖”经营管理规章,规范其经营行为,尽可能减少“无堂食外卖”的弊端和风险。
三是创新监督管理举措。比如,可以推动“无堂食外卖”商户等网络餐饮提供者建立“明厨亮灶”系统,向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开放,让其后厨情况置于“阳光”之下;建立社会食品安全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共治,尤其是制定外卖骑手的举报奖励机制,鼓励骑手站出来,成为食品安全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