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居民膳食指南 享受健康、长寿生活(五)

作者: 杨敬毅 孙桂菊

遵循居民膳食指南   享受健康、长寿生活(五)0

这期我们继续解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第七条准则:会烹会选,会看标签。该准则提出了五条核心推荐: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应做好健康膳食规划;认识食物,选择新鲜、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学习烹饪,传承传统饮食文化,享受食物天然美味;在外就餐不忘适量与平衡。

在日常饮食中,选择和烹饪食物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正确的食物选择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必需的营养素,维持身体健康;精心的烹饪则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同时提升食物的口感和风味。

此外,除了家庭烹饪,人们购买的加工食品也越来越多,其在饮食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若想选对、选好加工食品,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预包装食品的标签和营养成分表,里面提供了关于产品成分、营养价值和可能的过敏原等关键信息,能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具体来看,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第七条准则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三点。

选购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很多,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到的营养价值,按类选择食物是合理膳食的第一步。

食物大致可分为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两大类,具体还可分为肉类、奶类、谷类及薯类、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等若干小类。其中,谷薯类食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蔬菜可以提供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果富含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等成分,畜禽肉、水产品、蛋奶类等富含蛋白质,动物性食物和烹调用油主要提供脂肪。通过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特点,科学规划每日饮食,可以确保摄入均衡的营养,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食物的能量密度与水分、三大营养素含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新鲜的果蔬、瘦肉、鸡蛋、全谷物都是营养素密度很高的食物,选择能量密度低、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有助于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当季、当地的食物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其新鲜度和口感也更好,还能减少因长距离运输而产生的碳排放,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正确解读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

我们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一定要先看营养标签,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

首先要看配料(表)。配料表是了解食品主要原料的最重要途径,按照“用料量递减”原则列出了食品的组成,包括主成分、辅料、添加剂等,通过阅读配料表可以大致推测出该食品的特性。比如,配料表中排在第1位的是面粉,那么该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就比较高。

其次要看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表是表示该食品中营养成分含量的表格,列明了每100g(或每100mL)食品提供的能量以及蛋白质、脂肪、饱和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

最后要看营养声称。营养声称是对该产品营养成分含量水平高或低、有或无的说明,或者与同类食品相比的优势特点,如某款乳制品上标注的“高钙奶”“低脂奶”等。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相关标准,营养声称不强制标示,是“可选择标示内容”。

学习烹饪,享受营养与美味

在家庭烹饪中,若烹饪方式不当,会损失食物的营养成分,因此,我们应掌握正确的烹饪方式,在保留食物营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可口的美味。

首先要对食物原料进行适当处理。烹饪食物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必要的清洗,洗去灰尘、杂质、微生物以及农药残留,干制的原料要经过一定的泡发,有些原料中会加入大量的盐分,要通过浸水去掉多余的盐。清洗后的食物在切配时不要切得过细、过碎,切好后尽量不要再用水冲洗,且不要搁置太长时间,避免有益成分被氧化破坏,食物也会变色发黄。处理生食及即食食物时,要注意使用不同的刀具、案板,以免交叉污染。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烹调方法。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出了几十种烹饪方法,包括炒、炖、炝、炙、炸、炮、烀、烤、烘、焙、烙等。其中,蒸、煮、炒等因为用油量较少,是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烹饪方法。相比之下,煎、炸的用油量较大,不建议经常使用。另外,烹调好的饭菜最好当顿吃完,避免留到下顿再吃,以防营养进一步流失。

再次要学会使用天然香料,减少盐的用量。厨房中,酱油、醋、味精等调味料的含钠量均较高,使用这些调料后应减少食盐的用量,以防钠摄入超标。此外,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享受食物的自然美味。

最后要选择新型烹饪工具。现如今,微波炉、电饭煲、空气炸锅等新型烹饪工具层出不穷,在家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这些烹饪工具不仅让做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还能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并减少因高温而产生的致癌物质。

总之,健康的饮食在于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优选当地、当季新鲜食物,搭配合适的调味品,并采用科学的烹饪方式,逐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满足个人和家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