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饺子香
作者: 王博文
梁实秋曾说过,“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虽然如今的美食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我却始终觉得饺子有种淳朴的亲切感。
至今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回老家探亲吃饺子的场景。待那饱满、剔透的饺子端上桌,众人便夹起饺子,边吹着降温,边蘸着蒜泥,然后小心翼翼地塞进嘴里。饺子的汤汁先是在唇齿间四散“奔走”,随后饺子皮的软糯与肉馅的浓香形成合力,浸透每一个味蕾,再喝口热乎乎的饺子汤,个中滋味令人回味无穷。饺子的味道将家的温暖具象化,这大抵便是我对饺子有种亲切感的原因了。
饺子不仅味道讨喜,更有着极深的文化底蕴。相传,东汉张仲景在冬至时将羊肉及驱寒的药材放到面皮里包成耳朵的形状,用水煮成“饺饵汤”,用以治疗百姓耳朵上的冻疮。后经推广,历朝历代根据不同的习俗节气对“饺饵”的馅料和制作方式进行改良,并冠以不同的名号。比如,南北朝的“馄饨”,宋代的“角子”,元代的“扁食”等,直到清朝才正式定名为“饺子”。久而久之,人们在饺子上倾注了情感,附着了寓意,养成了年节婚俗吃饺子图彩头、庆团圆的习俗,形成了异彩纷呈的饺子文化并延续至今。
我个人认为,万千饮食皆离不开一个“品”字。就饺子而言,其吃法和做法都值得细细琢磨。
吃是一门舌尖上的艺术。饺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东西南北、男女老幼,在吃法上各有各的说道。比如,广东人的早茶少不了澄面的水晶蒸饺,胶东人偏爱巴掌大的鲅鱼水饺,四川人喜欢饺子配麻辣鲜甜的红油调料,陕西人则热衷于加了老醋辣子的酸汤饺子。
饺子热有热吃法,冷有冷吃法。吃烫嘴的饺子要谨小慎微,不能大大咧咧,热饺子刚入嘴时尝不出味道,待灼热过后,饺子的香味便喷涌而出,颇有“柳暗花明”之感;吃凉饺子得大快朵颐,最好一口一个,主打一个江湖气息,吃的人香,看的人更香。
包饺子则讲究分寸感,从馅料的选材和比例的拿捏,到擀皮、捏合的力度,再到煮饺子的火候掌握等,每一步都有学问。由于包饺子的习惯不尽相同,各家也形成了各家的饺子风情,一盘饺子凝聚了国人对于烹饪艺术的理解与思考。
包饺子还讲求氛围,不热闹不行,人越多越好。包饺子时,人们手里忙活着,嘴里也不闲着,你一言,我一语,家长里短,聊得热火朝天。此时,那布满面粉的案板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家庭活动中心,包饺子俨然成为了联结家庭情感的纽带。
正所谓“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从最初的驱寒治病,到庆祝“更岁交子”,再到祈求团圆吉祥,饺子与国人的渊源绵延千年,早已超脱了美食的表象,升华了内涵。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仅包容了酸甜苦辣的万般滋味,更承载了千家万户的人间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