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与食品安全教育结合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作者: 王晓毅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保证食品质量不仅关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和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密切相关。同时,食品安全也是国家形象的具体表现之一,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合作至关重要。因此,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在教授食品安全相关技术时,不仅要保证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然而,现阶段食品安全教育仍存在技术与伦理脱节的现象,即食品安全教材内容仅关注教授食品安全生产、加工、检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少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为弥补现有教育模式、教材内容的不足,促进食品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探索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思政与食品安全教育结合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仅危害公众健康,还可能引发广泛的社会恐慌,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大学生虽是社会中具有活力和潜力的群体,但其食品安全意识和相关知识储备却普遍较弱,尤其在评估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保存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很容易因错误判断而选择不安全的食品,加剧健康风险。此外,部分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薄弱,缺乏对维权途径的了解和认知,遇到食品安全相关问题时多会选择忍耐或放弃维权。这样不仅会损害学生的自身权益,也不利于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与使用标准等食品安全基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会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能力。
(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思政教学质量
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参与度低,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的结合则能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食品案例,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食品安全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更是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教师可在课堂上分析校园内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学生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潜藏在日常生活中,以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促使大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内容,在潜移默化间接受思想政治的熏陶。此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还应注重运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思想政治与食品安全的关系,从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三)实现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近年来,“皮革奶”“地沟油”和“毒胶囊”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在威胁人民健康的同时,也反映出部分食品企业存在严重的诚信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大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还能通过分析真实的食品安全事件,强化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而言,教师可在课堂上分析食品安全案例,与学生共同探讨缺乏诚信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进而逐步引导大学生从个人、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使其成为践行诚信,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四)形成积极社会风气,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能提升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使其逐渐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乎个人身体健康,更涉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具体而言,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教育后,会逐渐形成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到自身应采取行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意识引领下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让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及思想政治知识逐步渗透到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而带动更多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营造出全民关注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食品行业中的不良生产、加工行为形成巨大压力,进而推动食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思政与食品安全教育结合的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需要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将食品安全问题与道德伦理、法律意识等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素养,充分发挥融合课程的育人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并以食品安全的实际案例为前提,引导大学生逐步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例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在国际食品贸易中常会受到发达国家的限制,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教师可结合时政内容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让大学生在国际局势下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进而积极采取行动,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高校还应将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知识及学生的维权流程等纳入教学实践中,在系统性教学指导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引导学生了解自身在食品安全中的权利与义务。具体而言,要使大学生在发现食品安全相关问题时,能积极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能通过法律手段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动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的关键,因此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定期开展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融合课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食品安全教育领域的专业能力,使教师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思想,并持续关注食品安全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保证教师具备开展融合课程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成为教师的必备素养。为实现思政与食品安全教育的结合,高校需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掌握基础的教学工具,同时设立奖励制度,对积极学习和应用现代技术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针对一些年龄较大、接受信息技术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为其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引导其逐步熟悉并运用新媒体、大数据、在线教学平台等技术工具,从而丰富融合课堂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实现思政建设与食品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
(三)搭建思政与食品安全教育的“多课堂联动”
高校应搭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多课堂联动”教学模式,以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和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第一课堂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展开的传统课堂教学,即教师需要在教室向学生传授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及思想政治理论。在思想政治与食品安全教育的融合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分析食品安全相关案例,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食品安全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而助力大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理论,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课堂强调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让大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搜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和案例,并将其整合上传至线上教育平台,学生可借助线上平台随时随地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展开学习。学生在课前对教师上传的资料进行学习后,能够厘清存在的疑问,并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深入理解食品安全与思想政治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第三课堂则主要通过社会实习、企业参观等方式展开。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食品企业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参观干净卫生的食品制造车间后,帮助大学生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推动大学生正确理解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的意义,进而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并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直接影响着食品行业的未来发展,如果高校依旧将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开来,可能会培养出一批技术水平较高但忽视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的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可能会出现漠视食品安全标准甚至违规操作的现象。因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护其合法权益;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思想政治课堂吸引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社会风气,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未来,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的结合,要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思政与食品安全教育融合的“多课堂联动”模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作者简介:王晓毅(1992—),男,汉族,河南新密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