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春天味道
作者: 王近松
餐桌于中国人而言,是烟火气的存在。春天里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种野菜、春菜纷纷冒出来,“登”上人们的餐桌。
在黔北山区,最早感知春讯的并非柳梢新绿,而是菜畦边悄然绽放的阿拉伯婆婆纳。这种来自异域的蓝色小花总在惊蛰前悄然萌发,零零星星地缀在经冬的白菜根旁,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国对阿拉伯婆婆纳没有太多记载,明代王磐的《野菜谱》、明代植物专著《救荒本草》中只收录了本土的婆婆纳。在我家,食用婆婆纳的次数并不多,奶奶或母亲在菜园里择菜时偶尔会摘一些回家,放在开水中焯一下,过凉后再拌上点盐之类的调料就可以吃了。
婆婆纳不仅可以食用,还有药用价值。贵州乡下的老人们称婆婆纳为“祛湿草”,当膝盖关节疼痛时,就将它洗干净后放进水中煮,用来擦拭疼痛部位。
和婆婆纳一样最早将春天“带”到村里的,还有蒲公英。春日的田野里,蒲公英与婆婆纳竞相开放,为村庄涂抹上点点斑斓。在我的记忆中,外婆时常带着我和表哥躬身于田间地头,用小锄头挖蒲公英。回到家后,奶奶先把蒲公英洗干净,然后从竹林边捡回两个鸡蛋,为我们做上一顿蒲公英炒鸡蛋。
除了奶奶,母亲也是家里的做饭主力,给我们做了不少好菜。枸杞长出新苔后,母亲便将其摘回家,先放在水中煮一会儿,再倒入冷水盆中浸泡十多分钟,把水分挤干后切碎,跟干酸菜一起炒。
暮春时节,山涧边的折耳根开始舒展它的心形叶片,凉拌折耳根便成为春天最后的“狂欢”。把折耳根切得细如发丝,浇上糊辣椒和酸汤,那种辛辣的味道能唤醒所有“昏睡”的味蕾。
每年一到春天,家乡的人们都会吃婆婆纳、蒲公英、折耳根,而我每每想到这些也会口中生津,恨不得马上飞奔回家乡,再吃上一回,尝尝春天的味道。
上一篇:
“一老一小”人群的春季健康养生指南
下一篇:
我最爱的雪峰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