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印子粑粑

作者: 李向阳

记忆里的印子粑粑0

印子粑粑是我故乡湖南省安化县的一道美食,也是我儿时记忆里一种难忘的味道。

印子粑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大仇得报。吴王命伍子胥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伍子胥却闷闷不乐,他对身边人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可找到充饥的食物。”后来,越国进攻吴国,都城被围,城中粮绝。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暗中拆城墙挖地,发现城基上的砖石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原来,伍子胥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并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以备日后缺粮时用。为了纪念伍子胥,每到丰年,人们就将糯米蒸熟制成城砖一样的糍粑。经过千年的演变,家乡人把制作印子粑粑视为一种重要的习俗,还将原本方形的印子粑粑做成圆形的,象征生活圆圆满满。

安化县地处北纬30°,气候温润、雨量丰沛,这里生长出来的水稻和荞麦不仅饱满,还富有多种营养,非常适合做印子粑粑。倘若做荞麦印子粑粑,先将晒干的荞麦用石磨磨碎,筛去荞皮,加水后掺入煮熟了的红薯泥,拌匀后放入刻有动物和花卉等图案的木印子里,再按紧、抚平、敲打,印子里的荞麦粑粑便边角不损地落到甑片上。待一格格的甑片上铺满荞麦粑粑后,扣上甑盖,然后往灶膛里添加柴禾,开始蒸荞麦粑粑。蒸熟后的荞麦粑粑吸收了红薯的甜味,红薯又去除了荞麦的涩味,两者相得益彰。

除了荞麦印子粑粑,有的人家还喜欢做大米印子粑粑。先将煮熟了的糯米或粘米在擂钵(或碓臼)里捣成糊状,再将从山上采回来的水肉子草(学名“鼠曲草”)或蒿子切碎,两者混合后充分拌匀,接着在印子里细细地洒上一层米粉,将米团一个个放进去并按紧,锤出来后蒸熟即可。

在储存印子粑粑时,为了防止粑面开裂,会将其浸入水缸或水盆中,每隔几天换一次冷水。吃的时候,将印子粑粑从水缸里捞出来,沥干水后切成薄片,蒸饭时放进去一块一起蒸熟,吃起来黏乎乎、软酥酥;有的是放到锅里油炸,吃时蘸上白糖,吃起来脆生生、甜丝丝;还有的将印子粑粑存放到来年的三四月,去地里干活时带一些当干粮,吃的时候就点着柴禾将其烤成金黄色,既有嚼味又有香味……不论哪种吃法,印子粑粑始终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味。

在我的故乡,每逢亲朋戚友做寿时,哪怕家里缺少粮食,也会选用优质糯米做一对大大的印子寿粑。寿粑做得越大,表明祈盼亲戚朋友福寿双全的心意越浓、越真。由于没有大个的木印子,制作寿粑时就将捣成糊状的糯米放入装瓜子、花生的铁盘里,按紧、抹平。因铁盘上宽下窄,做出来的印子寿粑便成了上窄下宽的圆梯形,最后再贴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寿”字。

记得我在山外的中学读书时,因家境贫困,能带到学校的粮食很少,所以经常挨饿。有一次,一位离校不远的同学邀请我去他家玩,刚到他家的地坪上,空气中隐约传来一股蒸制荞麦粑粑散发出来的清香。同学的奶奶走了出来,高兴地说:“来客人了,正好我们在蒸荞麦印子粑粑。”一转身,老奶奶便从甑里取出五六个,递到我的手里。我清晰地记得,粑粑面上的印子模型是一朵绚丽的菊花,宛如老奶奶和蔼的笑容。吃完这几个荞麦印子粑粑后,我依然没有饱,也许老奶奶看穿了我的心思,就让我同学偷偷给我带了七个,让我在学校里吃。当我打开装着荞麦印子粑粑的包裹时,感动得半晌无言。

多少次在家乡那离别的车站或渡囗,当听到卖印子粑粑的小贩一声声地吆喝着,我总会买上几个。那印子粑粑很沉重,一如我心那么沉重。异乡恐怕没有这种香甜可口的印子粑粑,下次归来再吃印子粑粑不知是何时。回头望望熟悉的山山水水,茫然、无奈和眷恋一齐涌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如今,随着水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美食花样翻新,家乡也很少有人劳心费力地做印子粑粑了。据说,当年做印子粑粑的那些印子模型早已成为藏品,有些人更是不惜高价收购。在景区门口和市场的一些工具摊上,偶尔还能见到粑粑印子。也不知道,那些买了粑粑印子的人回去了是否会做上几次,做出来的味道是否如当年一样香甜。每次见到那些粑粑印子,拿印子粑粑走亲访友的温馨情景、印子粑粑进入肠胃的幸福滋味和带着印子粑粑远行时的离愁别绪都会在我脑海里浮现,令我怅然若失。

上一篇: 我最爱的芋头沙饭
下一篇: 石头的滋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