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滋味
作者: 汪震国
像我这样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应该早已是心如止水,不会再轻易地被什么事情所打动。但当我看到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里,由于后勤补给线被美军飞机炮火所摧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粮食、弹药送不上去,坚守松骨峰阵地的志愿军战士只能把石头含在嘴里润出一点点口水以抵御难以忍受的饥渴时,我的眼泪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因为我知道石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一个人如果不是到了实在无可奈何的境地,是绝对不可能用石头来充饥、止渴的。
我的老家在安徽,20世纪30年代初的时候,持续暴雨造成的自然灾害,使得当年的粮食颗粒无收。大部分村民陆续外出乞讨,守在村里的村民为了生存,开始到洪水退去后的田野里挖野菜、掏田鼠洞、剥树皮。后来树皮也几乎吃完了,我奶奶就跟着一些村民到山里去挖一种叫作“观音石”的小石子,拿回家后用锤子敲成细细的粉末,混在一直舍不得吃的玉米面和树叶里,做成一个个黑乎乎的团子蒸熟了吃。在那段最困难的日子里,我们家就是靠着这样的用石头粉做的团子,渡过了严重的饥荒。
吃石头粉团子虽然能骗过一时的饥饿感,但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那就是无法大便,我父亲就因此而肛门剧痛。
我也吃过石头,只是比父亲晚了30多年。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物质极为匮乏,我们一家人常常吃不饱肚子。记得有一天,母亲带着当时只有六七岁的我,去一个亲戚家参加他女儿的婚礼。虽然婚宴上的饭菜比平时要丰盛些,但也仅仅是让人能吃饱而已。那天究竟吃了什么菜,我几乎已经想不起来了,唯有一道菜却至今难以忘记,那就是“红烧鱼”。
当时,这道菜一端上来我眼睛就直了,本来如果大人没有动筷子,小孩子是不可以先动筷子的,可是我实在太想吃鱼了,所以就没顾规矩,伸着筷子就去夹。但是,筷子刚一碰到“鱼”,我就发现硬硬的,根本插不进去,这时同桌人都笑了起来。我不明所以,母亲红着脸连忙偷偷告诉我说,这条“鱼”只能看不能吃。随后,旁边的一个叔叔站起身来,用筷子拨开覆盖在“鱼”身上的葱、蒜、姜等佐料,露出来的竟然是一块外形酷似鱼的石头。原来,这盘“鱼”并不是真的鱼,而是主人用来表达心意的一种礼数,寄托着“年年有余”的美好憧憬。在同桌人的哄笑声中,我眼巴巴地望着那盘只能看而不能吃的“红烧鱼”,默默地咽着口水。
长大后,我才听说当年有不少地方在举办宴席时都会上这样一道“红烧鱼”,只不过有的地方用的是石头做的鱼,有的地方用的是木头雕的鱼。参加宴席的客人大多心知肚明,不仅嘴上不说,手上的筷子也不会去动。
时间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站起来的中国早已进入了富起来的时代,人们丰衣足食,各种山珍海味都能吃到,吃石头粉、石头鱼的事情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可没想到,几年前在云南旅行时我竟然又吃了一次石头,给我们一行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那一年,我们几个自驾的朋友在昆明游览了石林后,被当地的一个朋友邀请到昆明老街的福照楼吃饭。朋友告诉我们,福照楼在昆明很有名气,位于老街的福照楼完全按照西南联大的风格来装饰,其菜品也充满了西南联大的元素,已经成为昆明一个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到了福照楼,我们发现这是一座两层的木质老建筑,外观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等我们走进大堂,却发现与一般的酒家相比,福照楼果然有点与众不同。这里的服务员穿的是西南联大的校服,胸口上别的是西南联大的校徽,大堂内所挂的匾额上是“刚毅坚卓”“浩然正气”“听课听雨”“无问西东”等与西南联大有关的内容,走道上悬挂的也是西南联大一些著名教授和老师的肖像。福照楼的每个包厢都挂着匾额和对联,我记得我们所进的那间包厢悬挂的匾额是“山涛入梦”,对联则是西南联大首任校长、原北大校长蒋梦麟书写的“汉唐时物玉石古,神仙中人岁月长”。
等我们在包厢里坐定,一位年轻的服务员拿着菜单请我们点菜。我一瞅菜名,都很稀奇古怪,有“定胜糕”“得胜桥”“跑警报”“听雨声”。朋友介绍说,福照楼的每一道菜都与西南联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酒店的总经理跟厨师精心研制的,还分成了理科与文科两种菜谱。
由于光看菜名不知道是什么菜,所以最后是由当地朋友点的,其中就有那道令我至今难忘的石头菜。当服务员端上那道菜,并带着当地的口音报出“昆明滋味”这个菜名时,我们几个都盯着盘中那一堆黑乎乎、圆滚滚的东西,一时不知究竟该如何下箸。昆明朋友也许是怕我们磕到牙齿,连忙提醒我们这道菜千万不能用牙齿咬,只能用嘴吮。说着,他示范性地用筷子夹起一块,送到嘴边轻轻地吮吸起来。我们几个学着他的样子,也纷纷夹了一块放进嘴里,一吮才发现,这哪里是菜,分明是一块小石头。看我们一脸疑惑的样子,朋友嘿嘿地笑了起来,说:“没有吃过石头吧?这可是当年西南联大的一道名菜。”
看到我们几个一头雾水的样子,朋友这才不紧不慢地说起了这道菜的来历。1937年夏天,“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随着北平与天津相继沦陷,机关、学校、各类事业与团体单位开始往南撤离,这就是当年著名的“南迁”。在这滚滚的洪流中,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这三所当年中国著名的大学,在云南昆明临时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年的亲历者、著名学者任继愈对西南联大曾有过这样的回忆:“这所大学在颠沛流离中创建,在日寇飞机轰炸的间隙中上课,以极简陋的仪器设备从事研究工作,不但办下来,而且办的有声有色。这个大学在短短八九年中为中国革命锻炼了大批革命骨干,为新中国的建设造就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西南联大的成就,在国内外各学科前沿开拓了新领域,在国际上也处在世界前沿位置。联大师生的成绩是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完成的。”
一所在战乱期间临时组建的联合大学,一群在半饥半饱状态下工作、学习的知识分子,竟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种精神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朋友接着说道,由于日军的封锁,当时昆明的物资供应极度匮乏。饥饿的日子里,西南联大的个别老师突发奇想,跑到学校旁边的溪流中,找来一堆不大不小的鹅卵石,先用酱油、辣椒、香醋、大蒜等佐料腌制半天,沥干后再放到油锅里翻炒。这道菜虽然不能咬只能吮,但是味道却不错,尤其是对于那些课后喜欢喝点小酒的老师来说,还是很受欢迎的。他们每喝上一口小酒,就夹起一块热乎乎的鹅卵石吮上一口,仿佛在吃美味的下酒菜。
那天,我们按照朋友的示范,每个人或用筷子夹着,或索性用手指捏着,也有滋有味地吮吸起那一盘石头来。临近散席的时候,服务员给我们每个人送来一个小小的塑料袋,让我们把自己吮吸干净的小石头带回去,做个纪念。
这块被我千里迢迢从昆明带回来的黝黑发亮的小石头,如今就置放在我书桌最显眼的地方。它就像一块无字的座右铭,时时提醒着我要居安思危、勤俭节约,即使国家再富强、日子再富足,也不能忘了那段吃石头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