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干预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姚婧婧

食品营养干预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策略0

慢性疾病病程长、易复发、病情复杂,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研究发现,食品营养干预可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率,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基于营养科学的慢性病有效管理路径。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食品营养干预的概念及原理,深入剖析了食品营养干预与慢性病的关联性,并提出了食品营养干预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策略,包括个性化定制、平衡膳食、定量控制、定时进食等,以期增强公众的营养素养和健康意识,促进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食品营养干预的概念与原理

(一)概念

食品营养干预是指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营养需求及疾病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膳食结构,精准控制营养成分摄入,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改善预后的一系列措施。食品营养干预涉及食物的选择、膳食结构的合理搭配以及食品营养的定量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建立一种符合人体生理需求的膳食模式。

(二)原理

人作为一种复杂、精密的生物体,其正常生理功能依赖于各种营养物质的协同作用。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负责供给大脑、神经系统以及肌肉活动;蛋白质在人体组织与细胞中占有重要地位,参与机体生长发育、修复及免疫调控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脂肪是机体重要的能量存储方式,对维持细胞膜结构、激素分泌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在人体中虽占比不大,但也不可或缺。

食品营养不平衡或缺乏可能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并为慢性病的发生埋下隐患。例如,长时间吃高糖食物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长期摄入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可引起血脂紊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D、钙、镁等,会降低机体免疫力,使其对感染、慢性炎症更敏感,进而诱发癌症等慢性病。

食品营养干预是基于对人体营养需求及其与健康关系的认识,对不合理饮食行为进行修正、对特定营养素进行补充或调整的一种行为,以保证机体获得均衡、充足的营养供应,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和自愈力,实现预防慢性疾病的目的。

二、慢性病与食品营养干预的关系

(一)营养摄入不合理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原因

当前,很多慢性病是由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营养因素引起的。以心血管疾病为例,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摄入过多的盐会引起体内钠离子潴留,增加血容量,引起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还会损害心脏、血管等靶器官,诱发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变窄、弹性变差,加重心血管疾病。长期食用高能量食物尤其是富含简单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精制谷物、糖果、饮料等,易引起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下降,都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长期食用红肉、加工肉类等食物会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如红肉经高温烹饪后产生的杂环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会损伤肠道细胞DNA,诱发基因突变,引发癌症。

(二)食品营养干预可有效防治慢性病

食品营养干预对慢性疾病的防治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

第一,调节代谢性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和种类等营养干预措施加以防治。例如,增加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摄入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类、豆类等)可降低血糖波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缓解胰岛β细胞负担,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进程。在机体免疫调节中,各种营养成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蛋白质作为抗体的主要成分,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维生素C、维生素D、锌等营养物质能促进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和功能发挥,增强白细胞活性,提高机体抵抗力,减缓慢性炎症对身体的损害,预防慢性疾病。

第二,发挥抗氧化作用。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它们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攻击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脂类等,造成细胞损伤或基因突变,引发慢性疾病。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硒等抗氧化营养素能够及时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减少其对细胞的损伤,从而保护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第三,调节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调节代谢功能、防治炎症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更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膳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增加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益生元的食品如酸奶、发酵豆制品等,可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在肠道内定植,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进而防治各种慢性病。

三、食品营养干预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个性化定制

不同慢性病患者展现出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疾病类型、严重程度等特点,因此个性化营养干预成为慢性病护理的核心策略之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身高、体重、体脂率、血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同时结合饮食习惯、食物过敏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例如,当高血压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时,除了要控制盐的摄入,还要调整蛋白质摄入,以优质低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为主,尽量不食用植物性蛋白,以减轻肾脏负担。糖尿病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水平、运动量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计算出一天所需热量,从而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一般来说,热量的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15%—20%来自蛋白质,20%—30%来自脂肪。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也可以通过降低总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含量,达到减肥和控制血压的目的。

(二)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是食品营养干预的基本原理,要求各种食品合理搭配,使人体获得全面、平衡的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平衡的膳食应包括谷物类、水果类、动物性类、奶类、豆类和油脂类五大类食物。

第一,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建议粗细搭配,适当增加粗粮和杂豆,减少细粮摄入量。全谷类食物还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能够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例如,燕麦富含β葡聚糖,可降低胆固醇;糙米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和结肠癌等。

第二,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人体一天至少要吃500g的蔬菜和200—350g的水果。其中,深绿色的蔬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叶酸、钙等;橘黄色水果和蔬菜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如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黄酮类物质等;红色的蔬菜和水果含有番茄红素、花青素等抗氧化和防癌成分。

第三,动物性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在选择动物性食物时,应尽量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鱼类富含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的Omega-3脂肪酸;奶类及其制品含有丰富的钙质,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第四,豆类及其制品富含植物蛋白、膳食纤维、大豆异黄酮等营养物质,适量摄入对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五,控制油脂摄入(每天25—30g),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减少动物油脂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三)定量控制

定量控制是指按照个人营养需求与健康目标,精确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包括总热量、营养成分、食物组分等,这对于慢性病患者尤其是与能量代谢相关的糖尿病、肥胖症患者至关重要。

第一,确定每天摄入的热量。基础代谢率(BMR)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水平、疾病状况等因素所得,与活动系数相结合,即可计算出一天所需总热量。以轻度运动的成年男性糖尿病患者为例,BMR=13.7×体重(kg)+5.0×身高-6.8×年龄+66,结果乘以活动系数,就可计算出其每日所需总热量。

第二,根据每日所需总热量确定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如前文所述,热量的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15%—20%来自蛋白质,20%—30%来自脂肪,在此基础上,根据每种食品含有的营养成分,决定每天需要的摄入量。具体而言,1g碳水化合物的热量为4kcal,1g蛋白质的热量为4kcal,1g脂肪的热量为9kcal。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天需要消耗1800kcal,则每天所需碳水化合物为225—270g,蛋白质为68—90g,脂肪为40—60g。

第三,一定要控制好食量。通过使用计量器具(如量杯、量勺等)和食品模型,使患者对各种食物的适宜配比形成直观认识。通过定量控制饮食,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体重,从而达到防控慢性病的目的。

(四)定时进食

定时进食有利于维持正常生理节律、调节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及激素分泌,对于慢性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规律性饮食可以为胃肠道提供一定的消化准备时间,促进消化吸收,减轻胃肠道负担,预防消化不良、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第二,规律性饮食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稳定血糖,建议一天分5—6次进食,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导致血糖飙升。早餐应在起床后30min;中、晚餐的时间也要相对固定,可在两餐间加餐,如水果、坚果、酸奶等,但要计算总热量;睡前2—3h不要进食,以免影响夜间血糖和睡眠质量。第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按时吃饭,晚餐不能过晚且不能吃夜宵,因为晚餐过晚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度上升,从而增加发病危险。

综上所述,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其发生发展与饮食营养关系密切,而食品营养干预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未来慢性病管理和公共卫生工作中,应加强对食品营养干预的重视和研究,倡导科学合理的饮食理念和干预方式,增强公众的营养素养和健康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作者简介:姚婧婧(1988-),女,汉族,河南修武人,副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护理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