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三碗面”

作者: 陆明华

至味“三碗面”0

味蕾的记忆总是深刻的,特别是少年时有关故乡食物的记忆。说起家乡味,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母亲常做的三碗面。

第一碗面:绿面

儿时,夏季菜地里的蔬菜丰富多样,当四季豆成熟时,母亲最爱用它做绿面。先把四季豆掐头去尾撕掉筋,撅成寸段后洗净备用。接着和面,在案板上将面团使劲反复揉光后压扁,用擀面杖擀成两三毫米厚的一个大面片,然后叠成手掌宽的一摞,随后竖着划断,再橫着切成细细的面条。

铁锅内放油,等油烧热后将切碎的姜蒜炒一炒,再放四季豆,加点盐。待四季豆炒一会儿后,加入适量的水,烧开后把面条抖散,均匀地铺在四季豆上,再撒一点水,盖上锅盖用中火蒸一会儿,再用小火焖至水干,最好是在带一点金黄色的锅巴时关火。起锅前放点鸡精、味精,撒点葱花,热气腾腾、香喷喷、令人垂涎的绿面就做好了。

第二碗面:手擀面

最家常、最正宗、最有烟火味的当属手擀面,而手擀面好不好吃,首先要看面条擀制得如何,只有软硬适度吃起来才有嚼劲。要做出这样好吃的手擀面,其实很费功夫。母亲和面时一般不用盆,而是直接把面粉倒在案板上,在中间扒一个小坑,一边倒水一边用手不停搅拌。母亲能精准掌握水和面的比例,只有正正好才能揉出不软不硬的面团。母亲用手蘸着水,一遍遍来回重复揉压,直到面团变得光滑,才盖上湿毛巾醒面。母亲笑着说,“这就像人活一辈子,被揉搓了多久都不要紧,醒一醒,就扛得住继续折腾。”

母亲擀面也很有讲究。用擀面杖压着面饼前推后拉,适时也会给面饼“翻个身”,半晌之后,面饼就被擀成锅盖大小、厚薄均匀的一层。母亲再用长长的擀面杖挑起面饼,叠加成宽七八厘米的长条,切成想要的宽度,撒上干面粉后抓起来抖动几下,就可以等着下锅了。

等到锅里的面条煮透了,母亲会往锅里放一些油盐,再撒上切碎的青翠蔬菜点缀。洁白的面条、碧绿的菜叶,诱得饥肠辘辘的我们口水直流。

第三碗面:手工面

儿时,每逢重大节日或家里有喜事,除了美味的酒菜,手工面也是我最期盼的。

做手工面有些繁琐,母亲常常一大早就忙开了。她往瓷盆里放入面粉,加入适量的水和碱,开始反复搅拌和揉捏。当瓷盆里的面粉变成面团后取出来,放在案板上继续揉捏、挤压、捶打,面团逐渐变得光滑、细腻。这时,母亲会拿出擀面杖,一会儿工夫,一片一片的面饼就擀出来了。为了防止面饼粘在一起,中间还要撒上面粉。最后她把面饼切成细条状,又细又长的手工面便做好了,看着就让人欢喜。因为做工繁琐,母亲并不经常做手工面,只是偶尔做一次给家人解馋。

现如今,会做面条的人越来越少。每当我看见人们排队去买面条时,就会想起母亲常做的三碗面,那已经成为我记忆中难忘的美味。

上一篇: 岁月深处的甜麦煎
下一篇: 忆炒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