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零食分外甜

作者: 屈吉平

童年零食分外甜0

前几天在街上碰到一位老友,他给他的孙子买了很多零食,装了好几袋,这让我不由想起小时候的零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贫苦,农村家庭的条件都很一般,零食的种类也少。糖果是很多孩子喜欢吃的零食,那时的糖果种类不多,有用麻酱制作的麻酱糖,外形有点像现代的“龙须酥”,口感酥脆香甜。还有一种酥糖,清白中附带褐色纹,就像一只红虾,叫“红虾酥”。豆根糖的主材是黄豆,吃着虽不太甜,但有嚼劲、耐吃,吃后嘴里有回甘。从古巴进口的古巴糖是一种未精制的原糖,纯度低、杂质多、水分大、颜色浅黄,加工之后就成了糖果。进口零食中还有一种伊拉克蜜枣,我们叫它“椰枣”,一斤只需几毛钱,香甜味美,孩子们都很爱吃。

在那时,饼干是一种奢侈品,尤其是金鸡饼干,用铁盒子装着,盒子上面有美丽的图案,只有在粮油店才能买到,一般只有条件好的人家才吃得起。

到了炎热的夏天,哪有今天这么好吃的雪糕、美味可口的冰淇淋,只有老冰棍,是用糖水制作而成的,价格很便宜。商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一个蒙着白褥子的泡沫箱子,里面就是老冰棍。热天吃一根老冰棍,甜甜的、凉凉的,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吹糖人的师傅来到村里,“镗镗镗”一阵铜锣响过,摊位前马上就围满了小朋友。一个小炉子、一小锅麦芽糖、一小瓶淀粉、一把竹签,这就是师傅的全部行当。揉捏、拉伸、吹气……师傅的巧手上下飞舞,短短几分钟时间,一个惟妙惟肖的糖人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吹糖人的师傅技艺娴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花鸟虫鱼都会做,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时候没钱买,舔一下或吃一口小伙伴的糖人,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当年农村的粮食多为粗粮,如玉米、高粱,每当爆玉米花的师傅来,村里立马热闹起来。爆玉米花的师傅往巷头墙根空地上一坐,自顾自拉着小风箱,将小炉子的火烧得特旺。不一会儿,小摊跟前便排起了十几个盛着玉米的大盆小筐。师傅把形似小炸弹的土造压力锅立好,揭盖、倒玉米、拧盖,放在小火炉上,接着就是拉风箱、添炭、看压力表等一系列动作,最后端下压力锅,插上铁管,用脚使劲儿一蹬,“嘭”的一声,一团白气携着玉米花喷涌而出。一群小孩子争先恐后地捡食蹦落在地上的玉米花,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刚出炉的玉米花洁白肥硕,蓬松酥脆,香甜无比。大把抓着吃固然解谗,一粒粒细品也别有一番滋味,真是吃不饱、吃不够。

有些植物的根茎果也是我们的“零食”。玉米杆、高粱杆有甜味,每到收获时节,我们便剥了皮吮吸有甜味的汁。还有一种野生的芦根,拔出来就会看到白生生的一节一节的根儿,放到嘴里咀嚼一下会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儿,我们叫它“甜甜根儿”。到了夏秋时节,野酸枣、桑葚也是吃不够的。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是几十年,但小时候的零食我至今念念不忘,它们承载着我最甜蜜的童年记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