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淡相宜,留白之味

作者: 王敏洁

《君幸食》这本书以西方的视角,深入探索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作者扶霞·邓洛普用生动的笔触,不仅呈现了中国美食的多样性,更深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翻开书页,仿佛能闻到那股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留白”之美一一种由繁至简的和谐,一种在丰富中找到平静的智慧。

在中国的宴席中,一碗淡汤便是“留白”艺术的完美体现。在四川成都的玉芝兰餐厅,扶霞·邓洛普曾享用过一场米其林级别的中式大餐。这场盛宴以一盘精致的冷盘拉开序幕,接着便是层层递进的辛辣与浓郁:麻辣咸香的兔肉、鲜嫩花椒点缀的牛肉片…每一道菜都在味觉的巅峰“舞动”。就在味蕾几乎达到饱和时,最后一道菜低调“登场”了,那是一碗看似不起眼的清汤。

这碗汤,甚至不能称为传统意义上的汤,它更像是一杯热水,里面仅煮了一节四季豆和一小块几南瓜。虽然简单到极致,但却仿佛一阵清风,为奔腾不息的味觉世界按下了暂停键,犹如一只凉手抚平眉间的燥热,让人从复杂的滋味中回归宁静,赋予整场宴席一份耐人寻味的余韵。此刻,你会明白,简单未必是平庸,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美味”一宜人而隽永。这种通过“简”来衬托“繁”的哲学,正是中国美学“留白”思想的绝妙体现。

如果说宴席中的汤是“留白”的意境,那么蒸则是“留白”的技艺。把蒸笼放进带腿的大鼎中,鼎中放水,直火加热,便是中国人最早学来的蒸的方法。蒸带着一种朴素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还原了食材的本真。扶霞邓洛普对这种烹饪方式情有独钟,有一次,她为招待朋友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最让大家惊叹的却是那道最简单的清蒸鱼。实际上,她只不过将鱼放入蒸笼,淋上了几滴酱油而已。然而,正是这种“不刻意”的烹饪方式,将鱼肉的鲜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浓淡相宜,留白之味 0

蒸,仿佛在演绎一种“无为而治”的哲学:让食材讲述自己的“故事”,厨师只需提供一个恰到好处的“舞台”。相比煎、炒、炸、煸等更具技术性的烹饪手法,蒸更像是一种对自然的敬意与回归,将味道的复杂性交还给自然,让食材的“真性情”在蒸汽中绽放。这是一种烹饪的“留白”,也是一种对“道法自然”理念的深刻诠释。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和”与“平”更是“留白”艺术的核心,扶霞·邓洛普在浙江的一次农家宴中,就感受到了这种独特的平衡之美。一道简单的竹笋炒火腿,象牙般的笋片点缀着粉红色的火腿碎,加上一点土鸡高汤,只需撒一点盐,便构筑出一份令人惊叹的和谐。笋的清香与火腿的咸香相得益彰,鲜嫩中透着一缕悠然的平衡感。这种“和味”的哲学,不是让某种味道突兀地跳脱而出,而是让所有的滋味融为一体。

一碗淡汤,成为宴席中的一股清流;蒸的技法,在无声中传递食材的本真;“和”与“平”的饮食哲学,则为美食注入了文化的灵魂。这些“留白”不仅仅是味蕾的体验,更是在提醒我们:在追寻丰富多彩的人生旅途中,别忘了为生活留出一隅宁静。那份简单与和谐留下的余韵,才是生活最值得回味的滋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1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