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馍馍香 霍邱春意浓
作者: 张正旭在皖西霍邱这片江淮大地上,四季更迭,各有其韵,而春天总有着一抹独特的清新与希望。当春风“轻柔”地拂过田野、河畔,唤醒“沉睡”的大地时,青蒿便在不经意间从湿润的泥土中探出了嫩绿的“身姿”,为霍邱的春天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生机。每到四月,霍邱的家家户户便有制作青蒿馍的习俗,饱含着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青蒿在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描绘了一幅鹿群在原野悠然啃食青蒿的画面,可见青蒿在很早以前便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青蒿为菊科蒿属,植株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香,叶片呈淡绿色,羽状分裂,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霍邱的民俗文化中,青蒿馍有着特殊的地位。传说在很久以前,霍邱地区遭遇洪灾,粮食极度短缺,人们在饥饿中挣扎。县太爷一夜间急白了头,多方筹粮,仍是杯水车薪。正当绝望之时,县太爷夜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经仙人指引,在田野中发现了青蒿。仙人说,此物与面粉做馍食用,可度过荒年。梦醒后,县太爷下令,将青蒿与少量的米面混合制成馍馍食用。意外的是,青蒿馍不仅能饱腹,还别有一番风味。从此,青蒿馍便成了霍邱人在艰难岁月中的救命粮,也渐渐演变成一种饱含感恩与传承的民俗美食。
制作青蒿馍,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劳作。清晨,家中的主妇们早早起身,手持竹篮,走向田野。此时的田野,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青蒿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中的仙草,主妇们熟练地采摘着鲜嫩的青蒿尖儿。采摘回来的青蒿要仔细清洗,去除表面的杂质与泥土,随后放入沸水中焯烫,瞬间,锅中的水被染成了碧绿色,青蒿的清香也弥漫在整个厨房。捞出青蒿后驀干水分,用刀细细切碎,那翠绿色的碎末如同春天的精灵,散发着生机与活力。
在霍邱,制作青蒿馍的面粉颇有讲究,大多选用当地小麦磨成的面粉,口感醇厚、麦香浓郁。将切碎的青蒿与面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糖和酵母后便开始揉面。揉面是个力气活几,也是个技术活几。主妇们用力将面团反复揉搓,面团在她们手中翻滚、变形,渐渐变得光滑、细腻,然后将其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发酵。
发酵好后,主妇们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擀成薄饼,放入烧热的平底锅中,用小火慢煎。随着温度的升高,面饼逐渐变色,表面泛起金黄的气泡,青蒿的香气也愈发浓郁。然后翻面,煎至另一面也呈金黄色时,一个美味的青蒿馍便做好了。
刚出锅的青蒿馍热气腾腾,咬上一口,外酥里嫩,青蒿的清香在口中散开,带着微微的苦味,却又被面粉的香甜与糖的甜蜜中和,口感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青蒿馍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青蒿生长在野外,不择环境,无论土地贫瘠还是肥沃,都能顽强生长。青蒿馍将青蒿的苦味与面粉的甜味融合,这一苦一甜恰似生活的本味,如同古人所说“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生活的美好往往与苦难相伴相生,我们要学会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平淡中感受幸福。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霍邱,最值得铭记的春日好景,莫过于那漫山遍野的青蒿,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青蒿馍香。青蒿馍作为霍邱的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了霍邱人心中永恒的眷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