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科学应对倾倒综合征
作者: 阮慧娟近期,媒体上的一篇报道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45岁的张先生因胃溃疡接受胃部手术后本应进入康复期,却在进食后频繁出现腹胀、头晕、腹泻等症状。检查后发现他的餐后血糖骤降至 2 . 8 m m o l / L (正常空腹血糖为3.9一6.1mmol/L),体重在一个月内下降 7 % ,白蛋白水平跌破 3 0 g / L 。这些异常表现均指向一种特殊的术后并发症——倾倒综合征(DumpingSyndrome)。
倾倒综合征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胃切除术后,尤其多见于BillrothII式吻合术患者,根据发生时间不同可分为早期倾倒综合征(术后1—3周)和晚期倾倒综合征(术后半年以上)。随着临床胃肠道手术的日益普遍,倾倒综合征的发生率也逐渐提高,但由于其症状缺乏特异性,所以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识别,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术后康复。
尽管引发倾倒综合征的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胃容积减小、食物过快通过小肠、肠道激素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以张先生为例,手术改变了消化道结构,使消化系统失去“缓冲阀”,幽门的屏障功能丧失,胃容纳能力受损,食物由残胃直接进入空肠。这一过程会引发两种典型反应:餐后30分钟内,高渗性食物引发肠道渗透压失衡,导致血容量骤降,肠腔突然扩张,各种肠道激素释放,出现心悸、冷汗;食物快速进入小肠,葡萄糖被快速吸收,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胰岛素大量分泌,患者于餐后1一3小时出现反应性低血糖综合征。
科学应对倾倒综合征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和持续管理。一旦发生倾倒综合征也不必过于担心,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症状。
饮食调整:改变饮食方式,采用少量多餐制,每日5一6餐;分开摄入液体与固体食物(间隔30分钟以上),增加饮食中的纤维素和蛋白质,选择低升糖指数(低GI)食物;选择易消化、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腐、蔬菜,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餐后平卧15一30分钟,避免因重力作用使食物过快从残胃进入小肠。

药物治疗:餐前30分钟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可减缓胃肠蠕动,降低胃排空速度;生长抑素类似物是饮食改善无反应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阿卡波糖可用于控制晚期倾倒症状。
营养支持:倾倒综合征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如果饮食调整不起作用,应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肠内营养粉剂补充,再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心理支持:神经、精神因素可影响倾倒综合征的预后,应进行病情解释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总之,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在出院后有发生倾倒综合征的风险,需要着重关注是否有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若出现倾倒综合征,病患要结合饮食调整、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方式科学应对,以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2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