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包里蕴乡愁
作者: 林秀莲孩提吋,我们村里大部分小孩几的活动范围都很狭窄,最远也只去过离村五公里的忠门街。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去忠门街吃煎包,宛若赴一场美食盛宴。
忠门街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那时的街上有一家煎包店,店门口放着两个大铁桶,里面是用黄土砌成的烧煤球的灶台,一个做煎包,一个煮猪血炖豆腐。只见老板抓了一把火钳,捅进灶台风门,“眶当眶当”往外抠煤渣,一会儿煤球又吐出了蓝色的火苗,“舔”着那口漆黑、厚实的平底锅“磁磁”作响。老板娴熟地把煎包一个个推进平底锅中,并和顾客打着招呼:“煎包,猪血炖豆腐,豆浆。”
老板揭开锅盖,阵阵香味扑面而来。我和闺蜜各要了三个煎包、一碗猪血炖豆腐,两三口就吃完了一个煎包。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感觉煎包就是世上无与伦比的美食,咬上一口,满嘴香味,身心舒畅无比。
不一会儿,又来了几位顾客。老板抓起平底锅,拿起火钳,夹出两个烧完的煤球,又往灶膛里加了两个黑得发亮的煤球,并对着在屋里收拾碗筷的老板娘喊道:“鼓风机拿过来,火不够旺!”“呼呼呼”,鼓风机对着风门一阵吹,很快灶膛里的煤球又升腾起火苗。老板娘端出一盘包好的煎包递给老板,一个个浑圆、可爱的煎包又被推进了平底锅......
长大后,我漂泊异乡,尝过很多地方小吃,但煎包仍在我的味蕾记忆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上海生活多年,一吃到上海生煎,就会想起故乡的煎包。上海生煎的做法和故乡煎包相似,都是介于炸和蒸之间,且底部都是焦黄、脆而不硬,区别是煎包个头大、馅料丰富,生煎小巧玲珑,馅料单一、汁多。上海人最喜欢的就是那口汁,先轻轻地给生煎咬开个“窗户”,吸入那汁,爽口无比,再来一碗粉丝油豆腐汤,简直就是绝配。而莆田煎包注重的是馅料,不仅有洋葱等蔬菜与肉的莺素馅,还有粉丝馅,再配碗猪血炖豆腐或豆浆或扁食汤,堪称完美。

前些年,我和亲戚在江苏太仓开了一家莆田小吃店,主打煎包。为了做出更加美味的煎包,我们选择了嫩而不油的上乘五花肉,以及润滑且弹性好的龙口粉丝。为了使煎包的皮更脆、更酥,我们用擀面杖擀出薄薄的圆片;为了让馅料更入味,必须腌制足够的时间。一个小小的煎包,用心至极。开业不久,老乡们就纷至沓来,并对味道十分满意,说一顿煎包就解了他们的乡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2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