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里的舌尖记忆
作者: 段成芮对于中国人而言,伴随每一个传统节日而生的还有各种美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在各种节日里做的美食多样且好吃,令我想念至今。
春节
人们总是在接近幸福时感到无限幸福,正如春节前的腊月,人们在无限的期盼和等待中,想象着阖家团圆的那一刻美好时光。家里的母亲也加快了准备美食的速度,只盼离人归。
在老家青海,腌酸菜是寒冬腊月里最盛大的事情,需要一家人齐齐出动,孩子们负责清洗大白菜,父亲负责清洗大缸,母亲则要准备需要的配菜和调料,最有技术含量的风味密码被母亲紧紧拿捏。我们听从母亲的统一指挥,将一颗颗胖乎乎、圆滚滚的大白菜清洗干净后晒在太阳底下进行第一次控水,再将大粒粗盐均匀涂抹在白菜上等待第二次沥水,母亲说“这样腌出来的酸菜有嚼劲儿”。

父亲把两口大缸的里里外外都清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晒在太阳底下接受自然杀菌,接着点燃一些柏木香,认真地熏着大缸里面,这是消毒杀菌的第二道程序。我们一家人在冬日的暖阳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头也不抬地忙碌着自己手头的活儿。现在回忆起来,这一幕完美诠释了“岁月静好”这个词。
母亲站在案板前,不停地切着需要的配菜,葱姜蒜自然必不可少,为了丰富口感还会加入芹菜、胡萝卜、雪里、花生等配菜。等到五颜六色的食材全部准备好,就进入了腌酸菜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母亲一般不允许我们参与,她必须亲自上阵。母亲将一颗颗白菜拿起来仔细端详,认真涂抹好由粗盐、花椒、姜丝等混合而成的调料,再将其放到大缸最底层,一层层码放,直到大缸里挤得满满当当,母亲才缓缓直起身子长舒一口气,然后用大青石压好。
父亲将两口大缸挪到南墙根处,并盖上雨布,接下来就只需等待,在时间的流转中,美味自然天成。
端午节
青海人有着属于自己的“端午三件套”,那就是凉面、凉粉、韭菜包子,好像吃了这三样东西才是真正过好了端午节。至于粽子,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不伤大雅。
端午前后,地里的韭菜长势旺盛,一个夜晚就冒出半截,等到太阳升起时早已林立在地头,一副“骄傲”模样,小刀轻轻一碰,韭菜便直挺挺地倒在地上。随着菜刀上下起伏,韭菜碎散发出独特又诱人的清香,青海人把这种味道称为“尖”,再拌上炒鸡蛋,那滋味儿光是想想就能让我唇齿生津。
母亲忙着擀面皮、捏包子、上锅蒸,而我们总是流着口水町着钟表上的时间,那等待着的二十分钟感觉无比漫长。等到韭菜包子的香气飘满厨房时,我们就知道离品尝美味不远了。母亲将蒸笼从水蒸气中缓缓抬出,我们蜂拥而上,顾不得刚出锅时的滚烫,拿上包子就狼吞虎咽起来。嫩绿的韭菜、金黄的鸡蛋已经合二为一,咬一口,鲜嫩的汁水充盈在口齿之间,那是端午节最难忘的滋味。
如今,我们已搬离老屋许久,超市里卖的韭菜叶子又大又宽,再也没有了以前家里种植的韭菜那般娇小可人和鲜嫩多汁,也品尝不出当时的那股滋味儿了。
凉面、凉粉自然不必多说,它们频繁地登上青海人的餐桌。凉面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青海的家庭妇女一般都会做。凉粉的制作过程稍微有些技术含量,要掌握好水和淀粉的比例,做到不软不硬、弹嫩爽滑。
几时的端午节,一大家子人凑在小院儿里,围着祖母坐成一圈儿,吃着凉面、凉粉,有说有笑。这时候,母亲还会坐在院子正中央现场给祖母做一个心形的香包,据说这种香包会让佩戴的人四季平安、健康长寿。
中秋节
中秋节是人们最期盼的团圆节,当节日的脚步渐近,母亲便开始亲手制作大月饼。
大月饼必须用老酵头提前发面,直到充满气孔的面团变得膨胀、松软,这样蒸出来的月饼才会可口。硕大的面团在案板上瘫成一堆,母亲垫起脚尖反复揉搓,确保添加进去的碱面与面团完全混合均匀,这是一个需要耐心与力气的过程。待面团揉好后,母亲开始准备需要的材料,有香豆粉、红曲粉、红花粉、姜黄粉这些鲜艳的粉末混合着菜籽油一层层地涂抹在面皮上,再把几层面皮堆叠起来。面团在母亲的手中绕来绕去,三下五除二就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大馒头”,这才完成了基础工作。
最考验技术的是制作装饰品的过程。那些面团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变得格外“听话”,左一扭变成了一朵花儿,右一捏变成了一片叶子,母亲蘸着水把“花花草草”贴在“大馒头”上,一个漂亮的青海大月饼就制作完成了。
最后一步就是蒸。时间滴滴答答地往前走,一道美味正在不声不响中酝酿着。等到锅盖掀起,大月饼如同绽开的花朵一样漂亮,母亲将刚出锅的大月饼拍照分享在了群聊里,这一刻,归家的思绪达到顶峰。
在中国人眼中,每个节日都是团聚的时刻,其最大的意义便是从天南海北赶回家,吃一口母亲亲手做的美食,重现舌尖上的美味记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3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