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圣手” 益母草
作者: 熊子丹 刘振花《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样一种植物:它的茎呈四棱形,叶交互对生,开着粉紫色的花。这种植物在田间小路随处可见,被人们视为野草。其实,这种野草名为益母草,早在三千年前就以“荒蔚”的名字被刻在了殷墟甲骨上,被医学家誉为“妇科圣手”“血家之圣药”。
关于益母草名字的由来,相传源于“孝女救母”的传说。一位少女为了救治产后虚弱的母亲,采药途中无意发现了这株神奇的草药,母亲服用后竟康复了,便得名“益母草”。
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是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只要有充足的水分便能生长。盛夏时节,益母草会开出淡紫色的小花,颜色清新,待花期将尽就会结出一个个褐色的长圆状三棱形小坚果。
益母草如其名字一样,对女性十分有益,可以活血调经、行气止痛。为什么益母草具有这样的“超能力”呢?这与它的成分息息相关。益母草中含有益母草碱、水苏碱等生物碱,还有多种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益母草碱可以增强子宫微循环,相当于给子宫做舒缓的按摩;水苏碱就像是智能调节开关,刺激子宫节律性收缩;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子宫内膜炎症反应。有了这些活性成分的精准打击,便可以调节雌激素水平,缓解疼痛。
因为益母草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加之其初尝微苦随后回甘的独特风味,使其成为现代厨房中的一种宝藏食材。用沸水轻焯益母草嫩叶,与红枣、桂圆同煮成茶汤,可以活血、调经;煮粥时加入剪碎的鲜益母草叶,并撒些枸杞加以点缀,煮出来的粥不仅口感清爽,有草本清香,还可用于便血、咯血、尿血、崩漏带下、产后恶漏不尽等疾病的治疗或预防;用益母草煮鸡蛋,或将益母草与猪杂、猪肠等熬煮成汤,是南方地区人们用于产后调养的经典药膳。
此外,益母草煮水后获取的淡紫色色素具有遇酸变粉、遇碱转蓝的特性,可以用来制作紫色糯米糕、染色糍粑、养生面条等,不仅颜值高,安全性也高。
从《诗经》中“中谷有蒱”的古老吟唱,到现代料理的创新呈现,益母草完成了从草药到食材的华丽转身。这株承载着三千年智慧的植物,正在当代食养文化的重构中焕发新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7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