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竹篙薯:其貌不扬的 “南方人参”
作者: 康美权竹篙薯是江西省泰和县的著名特产,在当地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外出工作、生活的泰和籍人土来说,竹篙薯更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其貌不扬的“南方人参”
从竹篙薯的名称来看,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它是蕃薯的一种,其实不然,它是薯芋科、家山药属、山药种中长根种。因为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插竹篙,以便其茎叶攀援向上生长,并且一般需深入土层1米多,长成后每根长度可达1米,形如竹篙,故而得名“竹篙薯”。
竹篙薯在泰和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据《泰和县志》记载,竹篙薯原是泰和县桥头山区的野生山药,自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一1505年)起,经过500余年的不断种植和改良,竹篙薯已经没有了野生山药叶腋间结“零余子”(薯科植物薯叶腋间的珠芽)的特性,仅从表面无法观察其开花、结果的过程,而是由地下根进行无性繁殖,所以竹篙薯不像山药那样因块根含有叶绿素而带有青涩味。
种植竹篙薯之前要选择好的地块,挖好1米多深、40厘米宽的大坑。种植时要先打洞,并在洞里塞进干稻草,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竹篙薯苗放入洞内,在其发芽时还得插竹篙。竹篙薯非常脆,很容易折断,采挖时更得小心谨慎。
别看竹篙薯外观有点丑,但却是一种优质的营养植物,也是一种中药材,既可做膳食又可入药,具有益脾健胃、滋肺补肾、滋阴壮阳、解油腻、助消化及美容等诸多功效,素有“南方人参”之称。当地曾对竹篙薯的营养价值进行过科学量化分析,其块根含淀粉1 6 % 蛋白质 2 . 7 % 、脂肪 0 . 2 % ,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薯芋甙、粘液质、尿囊素等,营养价值十分丰富。
竹篙薯的味道香甜可口,备受人们喜爱。它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煮、炒、炖等皆可,最受人们喜爱的莫过于传统的“煲竹篙薯汤”。具体做法如下:先将竹篙薯切成适当的块儿状,再与猪肉或鸡肉一起炖煮,大火煮沸后切换小火慢慢炖煮,让肉与竹篙薯的汗液充分融合,炖至汁浓味香即可。

农民致富的“金棒棒”
作为泰和县一种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近年来,泰和县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引导、技术研究、项目推广、标准园创建等措施,将竹篙薯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2017年,“泰和竹蒿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这是泰和县继“泰和乌鸡”“泰和酱菜”之后,又一“国字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此,泰和竹篙薯名扬全国,畅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国内城市及东南亚地区,每公斤也由原来的五六元上升到现在的十多元,被当地农民视为致富的“金棒棒”。
目前,泰和县的竹篙薯种植面积达8000亩,广泛分布在万合、塘洲、沿溪、澄江等乡镇(沿赣江两岸的冲质平原),年产量达1.6万吨以上,年销售额达19200万元以上,带动从业人数超过10000人。
作为江西土特产中的一颗明珠,泰和竹篙薯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更是泰和人心中的宝藏美味。无论漂泊在何处,只要吃上一次竹篙薯,就能解了那份乡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8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