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非遗美食之夏粑
作者: 肖智群夏粑是湘西南山野间的一种非遗美食,也是夏粑节的必吃小吃。在湘西南地区,夏粑节的日期没有完全统一,我的家乡洞口县将其定在二十四节气的立夏。
相传,制作夏粑的传统起源于明未清初。当年,吴三桂从衡阳一路溃败,他手下一员大将带着一支人马逃到了雪峰山东麓的洞口县境內。当时粮草所剩无几,加上正值立夏时节,天气炎热,将士们饥渴难耐,叫苦连天。这名大将心急如焚,便亲自带人到山上寻找野菜等食物。当他行走在山路上,突然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扑面而来,细细寻找,原来是一种藤本植物散发出来的。将军立即命令兵士将它采过来,经过一番研究断定可以食用。于是,他下令让士兵遍采这种藤本植物,将其茎切碎掺进粮食中,蒸熟后捏成团状,供大家充饥。当天晚上,将士们饱餐一顿,军心大振。

后来,遭遇连年天灾人祸的当地老百姓无粮可吃,便仿效吴三桂部队,将这种藤本植物加在粮食中蒸熟后吃。再后来,随着社会趋稳、生活好转,人们不必再把这种藤本植物当成主食,但它的美妙味道却令人难以忘怀。勤劳智慧的家乡人民便尝试着将其汁液拌入粮食中做成粑粑食品,果然味道纯正,因为是在立夏左右制作的,人们便叫它“夏粑”,这种藤本植物也因此得名“夏粑藤”。经过世代相传,一到立夏就制作夏粑、品尝夏粑的习俗便賡续下来了。
其实,我家乡的这种夏粑藤就是鸡矢藤,因为叶子用手揉烂后初闻有一股鸡屎味,所以才得了这样一个不雅的名字。虽然它的味道不好闻,但是药效却奇好,可以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等,常用于治疗风湿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广西北海一带,许多家庭都会在农历三月三前后制作大量鸡矢藤粑粑。
家乡人民制作夏粑的过程充满了智慧与匠心。先将从雪峰山中采摘的夏粑藤仔细挑选,以去除杂质。接着用棒槌轻轻锤打藤蔓表皮直至裂开,顺势剥离其表皮,以确保食材的纯粹。然后将处理过的夏粑藤浸泡在清水中提取其汁液,按比例与糯米粉、粳米粉混和,加水和成团,再捏成圆形、椭圆形或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团状造型,最后放入蒸锅中蒸熟即可。刚出锅的夏粑呈鲜艳的紫色,芬芳馥郁、口感软糯、甜而不腻,还具有祛风活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如今,夏粑已列入洞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赋予了这道承载着洞口县人民数百年记忆和情感的传统食品更为广大且深远的意义。让人欣喜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传承夏粑制作工艺的队伍中,让这道非遗美食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8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