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沱茶香,古韵沁心田
作者: 缪伊雯在华夏茶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沱茶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明珠,散发着悠悠古韵,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人间的烟火。沱茶是一种圆锥体、窝头状的紧压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雏形是云南省景谷县的“姑娘团茶”,历经百年风雨后,衍生出云南沱茶与重庆沱茶两大分支,如并蒂莲花,各绽芳华。
云南沱茶通常以云南大叶种的鲜叶为原料,经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制成毛茶,再经由时光的精雕细琢,最终方成佳茗。在云南沱茶中,以下关沱茶为翘楚,其制作技艺已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云南沱茶中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颇高,所以保存时间越久,其陈香越浓,滋味越醇,汤色越明。

重庆沱茶则是巴山渝水孕育的“精灵”。1951年,重庆茶厂引进沱茶技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重庆中小叶种炒青和烘青毛茶为坯料试制沱茶。1983年,重庆沱茶为我国制茶业捧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个世界优质金品奖,从此声名远扬。重庆沱茶的制作工序严谨、精细,包括筛分、拣剔、拼配、称料、蒸茶、揉捻、压制、定型、脱袋干燥等,每一步都饱含匠心。顶级的重庆沱茶白毫显露,条索肥硕、油润。
虽都是沱茶,但云南沱茶和重庆沱茶却有着不同的滋味。当沸水倾入,云南沱茶香气馥郁,既有大叶种茶叶自带的山野之气,又有着在蒸压、陈化中衍生出的独特陈香,滋味浓醇、回甘悠长,似在舌尖舞动一曲彩云追月。重庆沱茶香气层次较为丰富,揉捻间锁住芬芳,蒸压后香气化合物虽有变化,却催生别样醇厚,滋味协调、口感绵柔,宛如巴渝山水的雄浑与温婉相融。
从科学视角探寻,沱茶更是一座神秘的宝库。沱茶含有的非挥发性化合物,如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等,不仅为醇厚、回甘的滋味奠定了基础,还具有抗氧化、抗炎、减脂、抗癌、抗突变等功效,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所以,自古以来沱茶的保健价值便被记录在册,如今穿越历史,继续福泽今人。
目前,沱茶产业蓬勃发展,标准体系日臻完善,从种植到包装处处有规可循。沱茶于云南、重庆两地人们而言,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连接古今、沟通中外。于闲暇午后沏一杯沱茶,看叶片舒展,嗅香气四溢,品滋味方千,仿若与历史对话、与山川共饮。悠悠沱茶香,将在岁月长河中继续氤氲,润泽人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9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