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梁上的馒头

作者: 裴金超

房梁上的馒头0

我小时候家里比较贫困,经常吃用红薯做的馒头和面条,只有逢年过节或有亲戚来访时才能享受一顿白面馒头。那时,母亲蒸好白面馒头后,总会先让我们兄弟每人尝一个,然后把剩下的放进竹篮里挂在房梁上,留着日后招待客人。

那会儿蒸馒头都用大铁锅,用柴烧火,馒头好不好吃,关键在于和面的技巧和火候的掌握。母亲把面和好后会盖好,然后放在热炕头让其发酵。待面发好后就开始揉面,要揉到光滑如婴儿的脸蛋,这是一个力气活儿,每次母亲都累得满头大汗。

蒸馒头的时候,火太大或太小都不行。如果一直用大火,馒头虽熟得快却会流失水分,没那么松软;如果火力过小,蒸制时间过长馒头就膨不起来,容易塌陷,香味也会散失。蒸馒头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火候,母亲总是把握得恰到好处。

馒头蒸好后,刚一揭开锅盖,浓郁的麦香就扑鼻而来,馋得我们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母亲给我们每人分一个,我们狼吞虎咽,几口就吃完了。虽然还想吃,但却不能吃了,只能眼看着母亲把剩下的馒头放进竹篮里挂在房梁上。

有时候我们馋了,就踞起脚尖去够挂在房梁上的篮子,但总是差一点点。有一次趁母亲不在屋里,我们搬了凳子,又去够篮子里的馒头。这次终于够到了,我们偷偷吃了几个,就赶紧把篮子挂了回去,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母亲回来后发现馒头变少了,她没有责怪我们,只是把篮子挂到了更高的地方。

后来,我们逐渐长大,日子也越过越好,白面馒头成了家常便饭。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再也吃不出小时候那种香甜的味道了。如今,母亲年纪也大了,已经不再蒸馒头。每次给她买馒头,我都挑那些又大又软的,希望她能咬得动、吃得香。但每次母亲都吃得很少,她说:“人老了,牙不好,胃口也差,吃不动了,而且这些馒头也没有馒头味了。”

是啊,原先的馒头是我们亲手做的,从收麦到磨面,从和面到蒸制,我们参与了馒头诞生的全过程,这里面不仅包含了我们的辛苦,还有家人间的爱,所以才会有让人难以忘记的馒头味。这种味道就好像有魔法一样,能让我们瞬间打开记忆之门,回想起那些蒸馒头、偷吃房梁上的馒头的往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92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