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端午
作者: 赵锦霄我毕业后一直在异地工作,虽离家不过百里,但回家的次数竟屈指可数。眼看端午节将近,正在我考虑要不要回家过节时,奶奶发来的一条消息让我瞬间下定了“要回家”的决心。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虽识字但却不会写字,不知她是如何在手机上打出“端午回家吗”这五个字的。刚看到这几个字时,我的眼窝一热,眼泪夺眶而出,那些久远的,掺杂着泥土气息和童年欢笑的记忆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中。
四年级之前,我一直跟着奶奶住在僻远的郊区。奶奶手巧,会包饺子、滚元宵、烤月饼,味道比街巷上卖的都好。奶奶总让我跟着她学,可我却贪玩不爱学,唯一学会的就是包粽子。
奶奶不爱用常见的粽叶包粽子,而是喜欢用悖叶,这种叶子宽宽大大的,又软又韧,非常合适包粽子。
奶奶对包粽子的其他材料也很讲究。糯米得用山东本地产的当季香糯米,这种米黏性大、香味足;枣要选棕色的金丝软蜜枣,这样的枣滋味甜、有嚼劲;红小豆要打成细腻的豆沙,这样才能入口化、豆味浓。
包粽子的前一晚,奶奶会先把糯米淘洗三遍,再放在大盆里泡一整夜。第二天早上,奶奶吃完早饭就开始包粽子。她将两片洗净的悖叶平行交叠放好,驀上半拳糯米,先放一半,再放上几颗蜜枣或是两勺豆沙,接着再用剩下的糯米把枣(或豆沙)盖住。
前面这些步骤对我来说完全没有问题,只有最后包的那一步,我学了好久才学会。一开始,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将叶子左右折过来,再前后折过来,最后用绳子捆起来。可有时捆得太紧,加之馅儿又太多,里面的馅儿全都掉了出来;有时捆得太松,馅儿又太少,与奶奶包的饱满的粽子一对比显得十分寒。
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我逐渐失去了耐心,奶奶却不急也不恼,把我的失败品拆开后又重新包好,并对我说:“失败了不要怕,多练习练习就好了,熟能生巧。”在奶奶的鼓励下,我的心态渐渐平稳,又重新一步步地学了起来。一次、两次、三次真如奶奶所说,我越包越顺手,再也没有出现失败品。奶奶笑着对我说:“看吧,只要慢慢来,凡事都能成功的。”

在我和奶奶的齐心协力下,终于把粽子都包好了,看着排列整齐的粽子,我的心里美极了,想赶紧吃上亲手包的粽子。待奶奶把粽子挨个放进蒸锅中,我便加大了火力。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我闻到了青草香和糯米香,心心念念的粽子终于要出锅了。
奶奶掀开锅盖,我迫不及待地夹出来一个,也顾不上烫就去剥粽子皮,看着那白白嫩嫩的“玉体”,馋得我直咽口水。稍微吹凉后咬上一口,米香掺杂着枣香(豆沙香),还有悖稷叶的独特清香,瞬间在唇齿间绽放。我蘸上点白糖一尝,又多了一重清甜的滋味。奶奶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笑着说:“爱吃就再来一个,不过也不能吃太多了,消化不了。”
后来,我的学业渐忙,跟奶奶一起包粽子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如今,端午又至,看着奶奶给我发来的“端午回家吗”,我毫不犹豫地回了一个“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93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