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年粽
作者: 辛柔挺 李占明年粽是广西人庆祝阖家团圆和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当地有着“无粽不成年”的说法,足见其对广西人的重要性。广西的年粽与端午的粽子不同,大的年粽有半个手臂那么长,底盘呈四方形,高高堆起,酷似一个枕头,有的可达10斤之重。这种独特的长方形造型寓意四平八稳、美满富足的生活,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景愿。广西人喜欢将思念和期待包进年粽里,再把年粽放进即将远行的亲人的行囊里,以保佑他们出门在外能平平安安。
我曾无数次参与从采割格叶到包年棕再到熬年粽的全部过程。那时,我常跟着阿婆去终叶丛里采摘格叶,因为是早晨去的,叶片上裹着银霜,摸上去凉凉的。“要挑比巴掌宽,没有虫咬或者焦黄的叶子。”阿婆教我用禾刀采割合适的格叶。
来采格叶的不止我们,遇到熟人时,大家就隔着雾气闲聊起来,比如“三爷爷添了孙子该挂花灯”“隔壁大娘的新媳妇手笨”等,聊到趣事便哈哈大笑起来,惊飞了竹梢的灰雀。
采叶归来,阿婆安排我在一边洗终叶,她则去备料。提前浸了一晚上的圆糯米在笆箩里晾着,远看像一盆新雪。阿婆把同样浸了一晚的绿豆冲洗干净,洗掉外皮,只留下里面金灿灿的豆,接着在绿豆中加入油、盐和酱油调味。然后阿婆拿出腌好的猪肉,这是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用盐、糖、生抽、料酒、八角、桂皮等调料腌制而成的,色泽红亮、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午饭之后,大家便开始包粽子。大圆桌的中央摆着四色馅料:白色的糯米、金色的褪皮绿豆、黄色的栗子、红色的五花肉,阿爷、阿婆戏称这是“四神守岁阵”。只见阿婆手指翻飞,四片格叶叠在掌心,一边填馅一边念叨着:“三把米,一捧春,金银冚住 (裹住)玉麒麟。”我学着她的样子包,不是漏米就是整个粽子都散开了,顿时心情一落千丈。阿婆说:“不急,熟能生巧。”后来,我重拾信心,跟着阿婆一步步地学,一张大终叶做底,两张小终叶反面铺上,再“一层白玉一层金…”最后终于捆出一个歪七扭八的年粽,阿婆看后夸赞说:“哎,咁就岩啦(这就对了嘛)!”
粽子包好后就要熬粽子了,之所以叫“熬”,是因为柴要烧一整夜。阿婆将大铁锅架在堂院里,把粽子按“井”字摁在锅里,上面再用镇宅的青石压住。一切准备就绪,阿爷便开始生火熬粽子。他抽着卷烟,时不时添下柴,时不时又揭开锅盖瞧瞧水是不是烧干了,如果水少了就再添些水继续烧火。这个时候,喜欢玩火的我就搬个小板凳坐在阿爷旁边,不时搅动一下柴,火星子啪炸开,好像烟花一样。
第二天早晨,我被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发现阿爷早已将最大的粽子摆上了桌,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和弟弟妹妹们围坐在圆桌前,一家人一起分食热气腾腾的年粽。轻轻剥开粽叶,翠绿、剔透的糯米紧紧“相拥”,宛如亲密无间的伙伴。咬上一口,软糯的糯米中带着粽叶淡淡的清香,细腻、顺滑;五花肉的咸香恰到好处,且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褪皮绿豆作为五花肉与糯米的夹心,绵密、香甜,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
“下一站,南京站……”离开家的我被高铁的广播声叫醒,突然觉得有点饿了,便从包中捧出阿婆包的年粽吃起来,越吃越觉得甜,不止嘴里甜,心里更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93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