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中原的沙汤
作者: 功励在皖、豫、苏、鲁四省交界处盛行一道名为“沙汤”的早点,据传与乾隆皇帝有关。
传言称,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日暮时分投宿一家客店,安顿好房间后便在院中等待晚膳,直等到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乾隆便派人前去催促,店家却说:“鸡汤还没煨好,请客官稍作等候。”又等了许久,一碗黄澄澄的热汤终于上桌,乾隆尝后顿觉汤鲜味美,对其赞不绝口,便问身边的侍从:“这叫啥汤?”侍从心想,皇帝金口玉言,说是“啥汤”那就是“啥汤”,便回答道:“啥汤。”乾隆又问“啥”字如何写,侍从小脑瓜一转,依照天子在月下久等的情景生造出一个字来一以月为旁,以天为盖,以“韭”为底,意为“天子月下等待之汤”。从此,“sha汤”之名逐渐传播开来,但字典上并无月旁、天盖、韭底的那个字,人们便将其通假为“沙”。
其实,这只是有关沙汤的众多传说之一,在江苏、山东、河南,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版本的故事。
在江苏徐州,据传沙汤源于尧帝时期。屈原在《天问》中提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之长?”说的是彭祖曾将野鸡配麦糝制作的雉羹献给尧,治愈了尧的疾病,尧便将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赐给了彭祖。按此说法,雉羹含有沙汤最基本的食材鸡肉和麦糝,应算是原始版的沙汤。

在山东临沂,沙汤也与乾隆皇帝有关,不过他们把“沙汤”写作“糁汤”。在流传的故事里,乾隆喝的也不是鸡肉煮的糁汤,而是甲鱼糁汤,乾隆还为此赋诗:“遨游千里客渔家,膳味三鲜温河糁。四海升平万民乐,万国来朝映彩霞。”时至今日,临沂仍保留着甲鱼版糁汤,味道与鸡肉沙汤略有不同。
在河南,沙汤又与北宋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奠基者之一程颢的后人扯上了关系。据传,程颢的后人就居住在河南省商丘市地界,在一次施粥赈灾的过程中,他将自家的牛、羊、鸡宰杀后熬汤,又加入白芷、小茴香、桂皮等十几种中药,供灾民滋补养身,这便是河南版沙汤的原型。
虽然每种说法都有虚构的成分,但沙汤这一美食能流传至今,足见其有“过人之处”。现代版的沙汤是由鸡肉、猪骨和麦米熬煮而成,先将猪骨、整鸡(或鸡块)和麦米一起放入清水锅中,加入葱、姜、盐、胡椒粉、五香粉、酱油熬成高汤。然后将猪骨捞出,把熟后的鸡肉撕成细丝后重新放回原汤中,倒入芡汁、加入味精,汤底便完成了。接着在空碗中打入鸡蛋,搅匀后浇上一勺沸腾的汤底,浇的时候要高高举起,像功夫茶般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快速冲开蛋液。在高温、速度、重力的综合作用下,蛋液迅速翻腾成蛋花,一碗沙汤便做好了。
经过长时间的熬制,肉与汤已经融为一体,鲜香、黏滑。舀一勺送入口中,起初只觉胡椒的辛辣,继而便觉肉味的咸鲜,咂咂嘴又恍然品出麦米的甘甜,口感极其丰富,让人一尝便难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94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