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罐罐油茶
作者: 舒冬颖 刘永飞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梵天净土”的美誉。玉屏自然景观秀丽、生态环境优越,具有“流水如玉,青山似屏”的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作为全国唯一的“箫笛艺术之乡”,玉屏箫笛与茅台酒、大方漆器并称为“贵州三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收获颇丰。
罐罐油茶是玉屏侗族传统饮食的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玉屏县志》记载,当地油茶产业在1958年达到鼎盛时期,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并因此获得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油茶之乡”称号。2001年,原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玉屏“中国油茶之乡”的荣誉称号,标志着该地区的油茶文化获得国家认可。
在玉屏,罐罐油茶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早餐、午餐、晚餐都可以食用,在重要的节庆活动、婚嫁等喜庆场合中,其也占据重要的地位。
罐罐油茶的制作工艺极具特色。以本地老树茶叶为原料,经发酵、炒制后熬煮成浓茶汤,再配以茶油、灰碱粑、炒米等辅料制作而成。制作时需掌握火候,用小火慢炒,避免焦糊。
正宗的罐罐油茶具有四方面的特征。视觉上,呈现层次分明的多相体系;嗅觉上,有着复合型香气,以茶香为主导;味觉上,具有鲜、香、辣、醇的多元味觉体验;口感上,同时拥有酥脆与软糯的质地,形成独特食感。罐罐油茶之所以流行至今,不仅是因为其味道符合侗族人的口味,更在于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普通茶饮、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健康的饮品。
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罐罐油茶体现了侗族“饭稻羹鱼”的饮食传统,其制作过程中蕴含的集体劳作特征,反映了侗族社会的互助文化;从民俗学意义来说,作为节庆必备食品,罐罐油茶在侗族人的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中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总之,罐罐油茶作为玉屏侗族饮食文化的活态遗产,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94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