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薯渣窝,贫困岁月里的美味印记

作者: 卢学敏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种承载着儿时的贫寒与欢乐的食物,那便是姥姥做的白薯渣窝。

在我们那里,红薯一般是红色內,吃起来香甜、软糯,白薯则为白色内囊,蒸熟后咬一口就掉面渣儿。每至寒冬,白薯便成了家家户户饭桌上的主食,姥姥就会给我们做白薯渣窝。

首先,姥姥拿出蒸熟的白薯,用自制的木杵捣成细腻的泥状,此时,白薯的香甜味道在空气中肆意弥漫。接着,姥姥将豆渣(可为白薯渣窝增添别样的风味)一点点地倒入熟白薯泥中并搅拌,确保两者充分混合,这样做出来的白薯渣窝才会口感均匀。稍微晾凉之后,就到了圆饼的关键环节。姥姥先把手放进冷水里蘸一下,以防白薯泥黏手,再捧起一团白泥,手指灵活地弯曲、伸展,将白薯泥一点点地擦成圆饼形状。不一会几,桌上就摆满了大小均匀、厚度适中、形状规整的白薯渣窝。在这个过程中,姥姥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满足的神情,仿佛这些白薯渣窝是她最引以为傲的作品。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了一蒸熟。姥姥把白薯渣窝一个个摆放到蒸屉上,再将蒸屉放入盛有少许凉水的铁锅内,盖上由高梁杆串成的锅盖,用粗布掩紧边缘缝隙,并用石头之类的重物压实锅盖,然后生火焖蒸十几分钟就熟了。

白薯渣窝,贫困岁月里的美味印记0

白薯渣窝出锅后,姥姥将其放在用荆条编的“簽子”里,置于高处晾干后再放进笼子里,悬吊在我们所说的“窗户地”的半空中。对我们小孩子而言,那高高吊起的白薯渣窝充满了无尽的诱惑。

品尝白薯渣窝时的那种美妙感觉,至今让我刻骨铭心。刚咬下去的刹那,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紧实的口感,牙齿需要微微用力才能咬开。入口之后,白薯渣窝粗糙的质地在齿间摩擦,白薯那浓郁、醇厚的香甜率先在味蕾上弥漫开来,那是一种饱含大地馈赠与阳光气息的甜。紧接着,豆渣的味道缓缓浮现,淡淡的豆香与白薯的甜交融在一起,为这份香甜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清香,中和了白薯的甜腻之感。细细咀嚼,这种混合的味道在口腔中氤氲开来,每一个味蕾都被唤醒,恰似在舌尖上奏响一场独特的味觉交响乐。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白薯渣窝绝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态度,也蕴含着长辈对孩子们的无尽疼爱与呵护。如今,我们身处物质丰富的时代,各类美食琳琅满目,我却始终怀念白渣窝的味道。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开启我的思念之门,让我忆起老家旧时那简陋的小院,以及面容慈祥的姥姥。那是一段一去不复返的岁月,但白薯渣窝恰似一个装满美好回忆的时光胶囊,将往昔那些珍贵的片段精心保存了下来,成为我记忆深处最弥足珍贵的存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1135.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回锅肉之真谛
下一篇: “民间圣果”桑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