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作者: 高群英
大豆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作物,其生长和产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土壤条件、种植技术等,其中,栽培技术对于大豆优质高产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探究了大豆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论述,以期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满足生产需要。
一、我国高产优质大豆栽培现状
根据2023年农业农村部的资料显示,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达到了1.57亿亩,相较于前一年增加了345.1万亩。其中,高油高产大豆的种植面积超过了2000万亩,同比增长约500万亩,显示出我国对于优质大豆生产的重视与投入。在产量方面,2023年的大豆总产量再次刷新历史记录,达到了2084万吨,比上一年增加56万吨,且连续两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
为进一步提升大豆单产,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针对粮油等主要作物的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发布了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该方案聚焦100个大豆主产县,重点推广适应密植的耐密品种和高性能播种机,同时集成配套了高产栽培技术,以全面推进单产的提升。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得参与整建推进的100个县的大豆亩均密度增加了1375株,亩产提高了19.9kg,对于推进县的增产贡献率超过了70%,带动了全国大豆亩产达132.7kg,同比提高0.7kg,刷新了历史最高记录。
二、影响大豆质量与产量的因素
(一)气候条件
温度对大豆从萌发到成熟的各个阶段均具有明显影响。在种子发芽阶段,温度过低或过高会抑制种子的正常萌发,影响幼苗的生长速率。在生长后期,适宜的温度可使大豆开花、授粉,以及豆荚充实。
温度对大豆光合作用效率也有重要影响。光合作用是大豆积累生物质、形成产量的基础过程,适宜的温度范围能够保证大豆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稳定性,提高光合效率,从而促进大豆产量的增加。
此外,降水也对大豆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适宜的降水量能够保证大豆根系吸收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元素,有利于大豆植株的健康生长;降水过量则会导致土壤过湿,不仅影响大豆根系的呼吸,还会引发根部病害,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二)土壤特性
土壤肥力对大豆的生长至关重要,高肥力的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能够提供大豆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土壤肥力高意味着大豆根系能吸收足够的营养,从而促进植株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种子中蛋白质与油脂含量。反之,低肥力土壤则会限制植物对关键营养元素的吸收,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土壤pH也会直接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和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大豆适宜在接近中性(pH为6.0-7.0)的土壤中生长,如果土壤pH过低,某些营养元素如磷酸盐等会形成难溶解的化合物,减少植物对其的吸收,同时铝和锰等有害元素的溶解度增加,容易引发毒害问题,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土壤pH过高则会导致微量营养元素如铁、锰、铜、锌等的有效性降低,同样不利于大豆生长。
(三)种植管理技术
在播种密度方面,适宜的播种密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作物的均衡生长,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过密播种会导致作物之间的竞争加剧,直接影响根系的正常扩展,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和种子品质;播种密度过低则会导致土地利用率降低,不能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
在肥料施用上,合理施肥能提供充足的营养,比如,氮肥有助于提升植株的生长速度和叶片的绿色程度,磷肥则能促进根系发展,钾肥有助于提高作物的抗病力和抗旱性,从而促进大豆生长发育。其中,有机肥料中有机质的分解可以释放营养物质,使土壤更加肥沃,同时也帮助土壤固定更多的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千万不要过量施肥,会导致营养元素积累和土壤盐渍化,不利于大豆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进而抑制产量和品质。
三、高产优质大豆的栽培技术
(一)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
种子处理技术是指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包衣、催芽等,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逆性,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其中,种子消毒能够有效去除种子表面或内部的病原体,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种子包衣是在种子外层包裹一层营养或保护物质的膜,以增强种子的抗旱、抗盐碱能力;催芽处理则是通过模拟种子萌发的最佳环境条件,加速种子的萌发过程,确保种子能在实际播种后迅速且均匀发芽。
播种技术,即确定适宜的播种时机、深度和密度。适宜的播种时机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温度确定,以确保种子播种后能在最佳环境中萌发生长;适宜的播种深度则需根据种子大小和土壤湿度调整,以保证种子既能获得充足水分促进发芽,又不会因埋得过深而抑制发芽;适当的播种密度则可确保种子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从而促进植株健康成长,实现产量和品质最大化。
(二)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需要应用精准灌溉技术。大豆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采用滴灌、喷灌等现代灌溉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水分的精确控制,确保大豆在关键时期能够获得充足水分,也可减少水分损耗和土壤侵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除了灌溉技术外,还需要改善土壤结构和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来保持和调节土壤水分。具体而言,需要施用农家肥、绿肥等,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透气性,为大豆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此基础上,还需运用覆盖栽培、秸秆还田等田间管理措施,减少水分蒸发损失、减缓土壤温度变化,保持土壤水分稳定,促进大豆根系的健康发展,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三)病虫害管理
综合病虫害管理(IPM)是一种综合利用多种病虫害防控方法和技术的管理手段,只有在病虫害造成的损害程度超过控制成本时才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作物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通常会应用作物轮作、改良栽培技术,以及使用抗病虫品种等非化学方法,并结合生物控制和化学控制手段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管理。
生物控制技术是IPM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天敌等自然敌害来控制或抑制病虫害。在实践中,通常会释放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草地贪夜蛾寄生蜂等控制大豆上的蚜虫、豆蚜等害虫;同时也会引入拮抗菌株对抗土传病害根腐病、枯萎病等。生物控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不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情况下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且不会造成病虫害抗药性问题,有助于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
(四)营养管理
在施肥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平衡供应,还需关注微量元素钼、铁等的补充。具体而言,施肥应根据大豆生长周期合理施肥,并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调整施肥种类和比例,同时采用深施、分次施肥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损失。
在此基础上,还应进行土壤养分管理,包括合理轮作、合理搭配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实施土壤改良等措施。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效养分,提升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和微生物活性;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用能快速补充作物短期内的营养需求,改善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健康生长。针对土壤酸碱度、盐碱度等问题,可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以确保大豆高产优质。
四、案例研究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3年全国大豆高产竞赛结果显示,江西省在高产优质大豆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方面表现突出。其中,联洲村采用“油菜-夏大豆”种植模式,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还通过轮作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联洲村种植的是“南农66”大豆品种,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保证了种植密度和播种深度的一致性,提高了作物生长均衡性,从而促进了产量的提升。
此外,江西省还推广了“赣豆10号”“油春1204”“南农57”“南农66”等新大豆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高的产量潜力,通过丰城市和彭泽县示范区的测产,产量分别达到201.3公斤/亩和255.2公斤/亩。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江西省在大豆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也体现了科学栽培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江西省虽然在大豆种植技术上取得了进步,但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加之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均衡,导致高产优质大豆栽培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局限。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缺乏足够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支持服务,农民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能力有限,阻碍了大豆产业技术升级的速度和效率。同时,江西省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体系尚不完善,农民对于最新农业科技动态的了解不足,限制了新技术、新品种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加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间的互动交流存在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速度缓慢。
要想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应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设立专业的农技推广站点,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指导和技术支持,将现代农业技术直接送达田间地头,提高资源的直接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与实际生产基地间的合作,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使科研成果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具体而言,应共同开发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大豆新品种、研发适宜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新方法;提倡实施定制化的科技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农户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技术推广计划,确保科研成果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效能。在此过程中,还应强化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让实践经验丰富、具有现代农业理念的科技人才到产业前线,直接参与技术推广与应用,提高产业技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影响大豆优质高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聚焦栽培技术与管理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期推动大豆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高群英(1975-),女,汉族,河南南阳人,高级农艺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