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和成本出现首次倒挂中国奶业正迎来至暗时刻
作者: 张卫当前,我国奶业正在面临自2008年以来最大的挑战。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透露,2024年以来,牛奶原奶过剩的情况较2023年更为严重,导致其收购价持续下跌,使得奶价和成本出现了国家奶牛体系有记录以来的首次倒挂。面对这一困境,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该如何应对?
两大原因致原奶价格暴跌
多家原奶企业将出现亏损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第四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22元/公斤,较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下跌14.1%。
面对原奶价格下跌,养殖户的感受最深,受的伤也最深。曾经是乳业巨头稳定供应商的牧场主李力表示,“近几天,原奶的收奶价格维持在3元/公斤上下,这个价格我连成本都回不来。”呼和浩特市的牧场主王扬表示:“我们这边散牧场比较多,竞争压力也较大。我本来今年计划再扩建牧场,现在能维持现状就知足了。”宁夏的牧场主张明表示,现在自己牧场生产的原奶成本要4元/公斤,而收购价格基本在3.1元/公斤浮动。
原奶价格跌跌不休的原因,主要归为供应过剩和消费不畅两大方面。
在原奶供应方面,2023年,全国牛奶产量为4197万吨,同比增长6.7%,这是我国原料奶产量连续第4个年头增幅超过6%(2022年6.8%、2021年7.1%、2020年7.5%)。2024年一季度,全国原料奶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牛奶产量同比增长5.1%,重点产区中,宁夏增长26.5%、山东增长10.73%、黑龙江增长4.9%、内蒙古增长4.6%、河北增长3.3%。
在终端消费方面,虽然近几年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不少人愈发重视摄入乳制品,但回看中国2023年人均乳品42.4千克的消费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受到消费环境的影响,去年我国奶类消费不增反降,全年同比下滑1.6%。
在两方面的“作用”下,乳制品越来越卖不动,传导到前端,导致原奶价格越来越低。从2022年,国内的原奶价格就一直在危险线上徘徊。据悉,国内生鲜乳价格已连续27个月同比下降,下降持续时间为2010年以来最长的一次。
受此影响,多家原奶企业发出盈利预警。现代牧业发布盈利预警,预告上半年净利润将亏损1.8亿元-2.4亿元;中国圣牧预计上半年将出现1.3亿元-1.5亿元的亏损,而2023年同期为盈利2300万元;澳亚集团公告也显示,预计上半年将综合亏损6亿元-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1亿元亏损扩大近一倍;新疆天润乳业预计上半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额在2600万元-3100万元;麦趣尔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将亏损5800万元-6800万元,同比增亏55.21%-81.97%;皇氏集团虽然公告称预计202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0万元-150万元,但比上年同期下降99.30%-99.53%。
政府、协会、乳企齐上阵
共同努力助奶业渡过难关
面对最困难的时刻,部分地区的主管部门和乳企已经开始自救。
政府方面,针对奶业困境,多地已出台纾困政策。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2023年全省畜牧工作要点》中提出,规范生鲜乳市场秩序,推动乳企与奶牛场签订长期生鲜乳购销合同,对不执行收购合同和交易参考价的,取消扶持政策。今年年初,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还向乳品加工企业发放补贴资金,帮助乳企缓解资金压力。
协会方面,中国奶业协会表示,“维护奶业发展良好局面,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给予积极扶持,需要全行业各环节开拓创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极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来节本提质增效,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宣传,有效开拓消费市场,纾解产业困境。”山东奶协发布通知称,乳企应做到应收尽收,续签收购合同,并在后期根据困难缓解情况适当补偿差价。
乳企方面,降产能、推新品、转海外等成为自救的方法。
据李胜利了解,宁夏奶牛存栏量从2023年底的91万头下降到2024年5月的81万头,部分牧场已经不养后备牛;河北牛场由2024年初的833家下降到745家。此外,3月份去产能至今,全国每天消减近4500吨原奶,合计15万头泌乳牛。
因液态奶动销不畅,不少乳企纷纷转向其他乳制品。例如,蒙牛发力奶酪业务,去年上半年营收22.6亿元,2023年中国奶酪品牌销售额中,蒙牛的妙可蓝多市占率超过35%。
由于国内的需求不足,再次引起一阵乳企出海大潮,就目前来看,上到蒙牛、伊利、飞鹤等头部企业,下到燕塘、简爱、君乐宝,2024年的出海进程都更迫切了一步。伊利的出海重心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市场,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10.08%;飞鹤已经拿到加拿大首张婴配粉生产许可证,并希望通过加拿大工厂覆盖美加和墨西哥市场等更多海外市场。
虽然各地陆续出台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奶价持续下行趋势。预计未来两年原奶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不变,原奶价格或保持低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