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课堂的“双传”实践策略

作者: 陈刚 宿谦

在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方面,鲁子问(2023,2024)提出了“双传”(传承和传播)实践形态,即在中小学英语教育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跨文化视角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发展基于全球文明视角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能力。“双传”模式不仅涉及语言学习,更重视文化意识培养,强调学生能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意识。

本文基于“双传”视角深入分析了“双传”形态教育的内涵,探讨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旨在为传统美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华传统美食文化

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笔者调查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在学生中的认知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学生普遍对中华美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在理解和用英语表达特定美食文化内涵方面尚存在不足。

在国外,学校通过在课堂上安排美食品鉴和制作体验等实践内容,促进了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中华美食的种类数不胜数,通过挖掘美食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如“丝绸之路”与面条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二、“双传”视角下中华传统

美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课堂的注意事项

在“双传”视角下,美食文化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其精妙处在于如何精准传达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例如,北京烤鸭的翻译为“Beijing Roast Duck”,这种翻译方法不仅准确保留了烹饪工艺的特色,还易于理解,成功展示了中华文化特色,是美食与语言的双重传递。反之,若将“麻辣烫”简单译为“Spicy Soup”,就明显忽视了其独特的食用方式与文化内涵,不能展现这一美食的丰富性。因此,“双传”视角下中华传统美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课堂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保留特色。在翻译中华美食时,需细致思考食物的特色,包括烹饪方法、食材的地道表达等,如红烧肉可以翻译为“Braised Pork Belly”,这种翻译方式既传递了烹饪方式,又列明了主要食材。二是文化蕴含。在翻译中华美食时,要体现出美食背后蕴含的文化。以麻辣烫为例,将其翻译成“Spicy Hot Pot”,不仅描述了汤,更传递了火锅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联想到丰富的食材,体现了人们围坐一桌,共同涮煮食材的互动体验。三是情感传递。有些中华美食承载着中国人的特殊情感,如中秋的月饼、春节的饺子等,在翻译这类中华美食时,要注意传递出背后的情感。如,饺子可以翻译为“Spring Rolls”,不仅有形,还蕴含了春意,更传达了节日的情感与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

三、“双传”视角下中华传统美食文化

融入中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教学活动拓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设计了“中华美食庆典”这一单元,不局限于中华传统美食如饺子、月饼的介绍,而是进一步扩展美食的范围,如汤圆、春卷等特色美食,每一项都精心设计了详尽的英语学习方案。这些新增美食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拓宽了学生对中华美食文化的认知范围,为中华传统美食的国际传播增添了多样性。

以“春卷”为例,该单元不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英语教学,而是全方位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首先,通过一段视频展示春卷的制作流程,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感受每一个制作步骤的同时,也熟悉了相应的英语词汇,如“slice the vegetables”“wrap the filling”等,将这些实用又生动的表达自然融入学习之中。其次,加入对春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深入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春卷在节日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它如何起到连接家庭情感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华美食文化深层的理解与情感共鸣。最后,要求学生创作具有创意性的关于春卷的英语海报,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输出,更是对中华文化更深一层的理解与创作表达,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具体实践。

如此设计,不仅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参与度,更在教学深度上进行了细化和拓展,通过对中华传统特色美食翻译方法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研学,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为他们在跨文化视角下传播中华美食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跨学科深度整合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其知识视野,教师应该采用跨学科深度整合策略,将其深化至具体实例与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学科间的无缝对接。下面几个实例深度整合了历史、地理、科学、数学等学科,为中华美食文化的学习增添了新的维度。

案例1:历史与美食编年史。设计“饮食文化编年表”项目,学生需研究特定美食的历史演变,如面条从古至今的变化,结合历史课所学,制作一份包含重要时间节点与相应社会背景的美食历史时间轴。通过此活动,学生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华美食发展历程的理解。

案例2:地理与饮食地图。开展“中国美食地图”活动,利用地理知识,标记各地特色美食的位置,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如四川盆地的湿热气候与辣食文化的关系。学生可制作多媒体互动地图,通过点击不同区域了解该地的代表性美食及其地理因素,以此增进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案例3:科学与营养计算。在科学课中引入营养学概念,指导学生计算传统中华菜肴的营养成分与热量,如计算一碗标准量的炸酱面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掌握简单的数学计算,还能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的饮食观念。

案例4:数学与美食。创建“美食经济学”项目,让学生调研当地市场中几种常见食材的价格,设计一周家庭菜单,不仅要把预算控制在一定金额内,还要保证营养均衡。这种活动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了经济规划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通过学科的深度整合策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从历史的深度、地理的广度、科学的精确度、数学的实际应用,全方位地理解中华美食文化,从而达到拓展学习广度和挖掘学习深度的双重目标。

(三)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教学方式,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创建“小小厨艺”工坊,学生围坐成一圈,教师用英语讲解饺子的历史、材料准备与制作步骤。学生轮流实践,一边做,教师一边用英语讲解和指导。“roll the dough into a circle”“put some stuffing”,强调“fold in half”“pinch opposite sides together”。完成后,学生尝试用英语互相交流、分享、品尝饺子,教师提出以下问题:“Did you find making dumplings fun?”“What was the most challenging part?”学生要用英语分享体验与思考,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教师还可以开展以下几类活动:“品鉴赏”活动,让学生用英语评鉴赏味并描述,提升感官词汇的储备量;“味故事”创作,用录制视频的形式讲述个人与美食的联系;“家乡菜系”介绍,让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乡特色菜系,增强故乡文化自豪感。

(四)进行文化比较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两者进行对比,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还可以拓展知识。比如,让学生对比中西方在过春节与感恩节时的庆祝食物,“We have dumplings on Spring Festival, while they have turkey on Thanksgiving.”最后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出中西方节日的共性与差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不管吃饺子还是火鸡,都深刻体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这种跨文化的相似性证明了尽管庆祝的形式可能不同,但人类对于家庭温暖、年度庆典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有着普遍的共鸣。

(五)数智赋能

在美食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体验,如“虚拟餐厅”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接收顾客点餐、根据点单制作菜品的过程,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语交流应用,增强学习的真实感,提升跨文化沉浸感。此外,教师及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掘更多个性化资源、观看实时直播、参与“世界美食文化”讨论,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灵活学习,获取全球视野。

展望未来,教育领域将继续拓展“双传”教育模式的深度与广度,结合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把“双传”教育模式引入更深层的发展方向,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深厚文化素养与卓越英语能力的新一代,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架设更宽阔的桥梁,进而推动中华美食和中华优秀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与认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