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作者: 李琼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行业竞争愈加激烈,高素质人才则成了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高校应当加快食品行业综合性人才的培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其在缓解学生压力、提升学习效率、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高校应当强化食品安全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助力人才全面发展,为企业竞争、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一、食品安全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食品安全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并重原则
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食品安全课程中的渗透,首先需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授食品安全知识,其次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教师在教育中应当坚持食品安全知识教授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为辅的教学原则,一方面要确保食品安全教学的科学性,将其内容科学高效、详略得当地教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应当深入挖掘食品安全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二)一般性与个别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性是指教师的渗透性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全体学生的学习共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进而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个别性是指教师的渗透教育应当具有针对性,即关注个别学生,尤其是部分心理状况严重的学生,通过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其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需求,与家长共同制定支持计划,进而引导学生走出思想上的误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食品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融合,以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原则要求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探寻食品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通点,深化二者的融合,以便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提升教学效率。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和食品安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食品安全教育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内容讲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等教学全过程,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成果实现可持续性的进步。
(四)实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在食品安全教育课堂中的渗透并非单一的理论灌输或是为学生传授简单的心理调整技巧,而是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坚持实效性原则,在尊重食品安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实现心理健康在食品安全教学中的有机渗透,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趣味性原则
食品安全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可能稍显枯燥,长期以往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坚持趣味性原则,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形式、场景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获取知识。
二、当前高校食品安全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渗透程度较低
食品安全课程内容丰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将工作重点放在食品安全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不足。此外,大多数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出现的焦虑、易怒、抑郁等心理问题,仅进行简单的批评,并不深入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导致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
(二)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食品安全教育的方法多以口授为主,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同时,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使得心理教育的渗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教师能力不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他们的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整体质量,要想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就应当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但从现实来看,多数教师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缺乏专业且系统的了解,未能参与心理健康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无法为学生提供精准、有效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三、高校食品安全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1.加强课堂内容建设。一方面,加强课内资源建设。食品安全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当注重研究与梳理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现实情况出发,探寻心理健康教育与食品安全教学内容的共通点,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理论阐述食品安全课程内容,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提高心理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食品安全课程的发展历史,使学生明确现在的理论成果都是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得来的,并向学生开展挫折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宏大的理想和抱负,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加强课外资源挖掘。教师可以引入社会热点、生活现象等极具趣味性、新奇性的食品安全小案例来拓展教学内容,向学生输送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注重课下教育辅导。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食品安全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置阅读作业,向学生推荐有着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食品安全书籍,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深切体会到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和坚定不移的科学精神。教师还可以设置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完成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里进行小麦种植实验,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课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探索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于食品安全教学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营造情感氛围,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入钻研进而达成教学目标。在食品安全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其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使学生进入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展开高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引入趣味事件、实时要闻、生活场景等,比如分析当下真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事件背后的心理因素,如恐慌、焦虑等,并讨论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应对这些情绪,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
2.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当下教师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形式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来获取知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食品安全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学习,教师则从旁适当引导,以促进学生顺利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比如,在啤酒酿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通过合作参与麦芽制备、糖化、过滤、煮沸、冷却、发酵、成熟等步骤,让学生在合作中了解、掌握知识,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指通过真实演绎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食品安全监管者、消费者、应急事件响应人员等角色,通过角色体验理解不同人物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物体发酵中的特定物质,共同完成食品的发酵过程,进而理解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高校应当准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此为思想指导,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为此,教师应当满足两个要求:一要在提升食品安全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快自我修养,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二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食品安全教学中的渗透。
为了达成上述要求,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高校应当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活动,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推动教师心理健康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其次,高校可以成立渗透教育科研小组,并定期展开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观摩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高校应当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将教师教学成效同其薪资待遇挂钩,倒逼教师不断拓展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其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其产生问题的根源,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逐渐调整到健康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在高校食品安全教育中加快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高校应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能力等方面入手,发挥食品安全教学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