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郎伍营 赵永平 董朕 胡选生 陈月星 王静 李伟 贾丰

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受到了高度关注。本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

校企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在理念层面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然而,仍有部分高校将其视为一种技能教育,忽视其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具体来看,在教学内容上,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置了相关课程,内容涵盖劳动观念教育、劳动生活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等方面,然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实践性、针对性等方面仍有待提高。部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未与学科专业和社会需求实现有机融合,未能充分体现出劳动教育的多元价值。

在教育投入和教育效果方面,虽然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投入上仍显不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和软件资源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实际效果。因此,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积极的态度和内在的驱动力。

二、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在许多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差是一个普遍问题。虽然大学的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及社会需求不相符,这就导致了许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展平台。

(二)教学方式单一化

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都是比较宽泛的劳动,比如宿舍卫生、垃圾分类、志愿活动等劳动生活教育,欠缺具有地域特色、校本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做到充分挖掘地方、高校、专业等具有特色的劳动课程资源,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明显不足。

(三)政策支持和教学资源不到位

在政策支持方面,尽管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有所重视,但在高校层面,劳动教育的支持政策仍显不足,政策的具体实施和落地面临各种挑战,如资源分配、课程安排等。同时,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导致在政策执行上缺乏力度。

在教学资源方面,许多高校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教师,兼具系统性与专业性的创新教材也较少,导致劳动教育课程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支持,但许多高校在硬件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开展条件受限。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主要还是相关任课老师;二是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大多数通过“理论考试+实践学分”的静态方式,过程性的监测与评价环节薄弱;三是评价内容过于空泛,不够具体且缺乏针对性。

三、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模式构建

下面以商洛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浅谈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通过与企业积极沟通,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自身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在实践机会和资源方面,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与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操,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商洛学院与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陕西伊利乳业、西安银桥乳业、陕西白象食品、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润科绣球菌工厂等省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协议与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带学生进行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教育,增长实践经验。例如,带领学生参观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将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放到现实生产中去检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不仅可以增加劳动教育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方面,企业可以提供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或开展讲座,或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将行业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纳入课程体系。例如,商洛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新增新生入学“开学第一讲”的环节,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讲座,结合工作中的经历向学生讲述该专业的发展现状,介绍该领域杰出人物的事迹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职业抱负。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商洛学院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优化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引入行业前沿技术,更新教材内容;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生视野。在修订《商洛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学院先对商洛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并邀请食品相关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创业能手联合论证、反复推敲,共同制定可行方案。2022年6月,商洛学院印发的《商洛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出,劳动教育由劳动观念教育、劳动生活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三部分构成。其中,劳动技能教育部分由学院进行具体指导与部署,各系负责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该方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共32学时、2学分,融入了认知实习、金工实习、专业技术创新训练、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等内容,使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并且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契合度。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在企业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的合作企业还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在实验课程中,学院力求将实验与工厂生产内容相结合。例如,在做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中微生物的接种技术、微生物菌种的保藏、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等实验项目时,与商洛绣球菌工厂合作,让学生到工厂体验食品企业的生产操作规程,既丰富了学生的实际劳动技能,又提升了学生的辨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创业活动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商洛学院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创业导师指导机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还探索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例如,带领学生一起申报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学科竞赛等项目。在比赛过程中,校内导师提供学术和专业方面的支持,校外专家从行业经验的角度进行答疑解惑,双方强强联手,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现自我,明晰职业规划。

综上,本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路径和方法论体系建设问题,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