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 王豫婷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0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三全育人”理念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优化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分析高职食品工艺学专业的英语教学实践,提出了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优化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概念界定

(一)“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三全育人”理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指导原则,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高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二)食品工艺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

高职英语教学注重在校期间培养锻炼学生运用实用英语的能力,为他们进入食品学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自信地在国际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的交流。详细特点如表2所示。

(三)课程思政的教育意义

课程思政的意义在于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食品工艺学专业的英语课程中,课程思政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更广泛社会议题的深入理解,比如通过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评估经济全球化对本土经济、社会结构的利弊,思考如何在全球化中寻找平衡点,从而发展其积极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批判性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尊重和理解不同的观点。

另外,通过讨论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可以在促进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英语表达的同时,加深对全球性问题的理解和反思,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责任感,确保其将来在食品工业或任何其他行业中能够做出基于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正确选择。

二、食品工艺学专业英语

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教学内容的思政导入

1.教材选用与思政元素整合。第一,教材的内容应当精心设计,确保既符合专业英语的学习需求,又能够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比如在食品工艺学英语教材中,可以加入有关食品安全法规的英文描述、国际食品标准的案例分析、全球食品行业的伦理问题讨论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术语和知识,提供审视和讨论这些问题的伦理和法律框架的机会,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应用这些原则来作出道德的决策。第二,教材的选用应注重实际应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深入理解国际视野下的食品工业操作和管理。通过分析国外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教师可以在传授技术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食品行业全球化影响的深层思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专业学习在现实中的应用。

2.专业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结合。第一,构建具体的行业语境。比如在教授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相关的英语术语时,引入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实例,讨论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和社会责任的议题,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术语的实际应用,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以负责任的方式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通过讨论和分析国际食品市场的运作模式及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同时,增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塑造自己的职业身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

1.互动式教学的应用。第一,互动式教学强调实时反馈和调整学习策略,使教师能够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比如在进行项目式学习时,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讨论,提供语言上的指导以及对处理问题方法的反馈,帮助学生修正语言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伦理原则和批判性思维。第二,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参与课堂讨论,创造学习乐趣,有效提高参与度。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关的模拟活动,如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食品安全员、食品加工技术员或消费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专业术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估食品行业中的伦理和安全问题。

2.案例教学的应用。第一,引入与行业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价值和伦理考量。分析和讨论各种案例时,学生需要评估采用不同决策的利弊,考虑如何在保障消费者安全和企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产品质量与公众安全的权衡、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实际食品安全事故、产品召回或新食品法规的实施等行业问题,促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引导他们分析如何解决将来职场中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以及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制定。

(三)学生反馈收集与教学调整

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活动的效果,从而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以提升教学效果。第一,学生反馈的收集可以通过匿名调查问卷、课堂讨论记录、一对一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反馈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及学生态度和感受等信息。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课程中思政元素整合程度的真实看法,学生是否感觉这些内容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以及这种教学策略是否真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职业伦理感。第二,教学调整是动态与持续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学生反映某一专业英语话题或思政教育元素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可以调整引入的实际案例或者创设新的小组项目,及时完善优化教学内容和策略。

三、食品工艺学专业英语

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优化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第一,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培训和研讨,教师可以通过参加这些培训,不断地在教育理念、案例研究、互动教学法等方面获得稳步提升,增强对思政教育的理解,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英语教学中。第二,教师要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尝试案例分析法、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索最有效的思政教育融入方式,并通过定期的教学反思与同伴互评,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提升学生的接受度与参与性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论坛、互动问答等技术工具,使学生在课堂外也能持续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在线辩论会,让学生围绕某个食品工艺相关的伦理问题进行辩论,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他们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使其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第二,教师应重视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食品工艺相关行业的实际问题关联起来,通过讨论食品安全管理、食品质量控制等实际案例,展示专业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度。

(三)加强与行业专家的互动

第一,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一系列关于食品工艺中的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用英语分析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考虑其伦理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伦理判断能力。第二,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开展讲座和研讨会,邀请来自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监管、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专家进入校园、走上讲台,分享前沿的行业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讨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伦理挑战及其解决策略,让学生明白面对伦理问题时坚守职业道德和恪守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