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乳品工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案例设计与实践
作者: 崔丽娟2020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融入价值观引导教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备内容。随着《纲要》的出台、实施与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重心已由某门课程的思政特色案例或案例库设计、学理释析转向不同专业、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课程思政实施,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的策略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和示范效应。
《纲要》还明确指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强调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出现“贴标签”“两张皮”的教学现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其实就是将专业知识教学和人文理念传输相结合,将思政内容巧妙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本文主要论述了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乳品工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案例的设计与实践。
一、食品智能加工技术
(乳品工艺)专业概述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乳品工艺)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综合化学基础、食品生物化学、乳的基础知识、食品营养与卫生、乳制品分析与检验、液态奶生产技术、发酵乳生产技术、冷饮生产技术、奶粉生产技术、干酪生产技术、乳制品研发、食品添加剂、焙烤生产技术、民族特色乳制品生产技术、工程制图及CAD、制冷与冷藏等,其中,液态奶生产技术、发酵乳生产技术、冷饮生产技术、奶粉生产技术、干酪生产技术等课程主要讲授乳制品各加工工艺,性质相同,只是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差别,因此在选取课程思政内容时难免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在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时要跟每一门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相契合,在内容和知识的选择上遵循系统性和简约性原则。
二、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乳品工艺)
专业各课程的思政教育案例设计
(一)综合化学基础
结合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要求其需要具备爱岗敬业、工匠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有岗位责任意识、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教学团队在综合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思政教学。
一是在讲授过程中,联系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警示学生不做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的事情,养成安全生产的意识。二是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用到不同的化学试剂并产生各种化学废液、耗材垃圾等,其间教师会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理念,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结束后做好化学垃圾分类,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食品生物化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授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教育学生作为食品从业人员,要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做良心食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比如在蛋白质模块教学中,蛋白质会形成稳定的胶体溶液,其内因是蛋白质分子带有电荷,外因是所处溶液的pH,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外因原理。通过讲述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明白个人努力是内因,环境机遇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一个人不努力,遇到再好的环境和机遇也没有用,从而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抓住它。
(三)乳的基础知识
基础是高楼大厦的基石,也是人生的奠基石,人在社会中生存所比拼的绝大多数是基础的能力,但是很多人却存在基础能力匮乏的问题。在乳的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不断打好理论基础,这样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食品营养与卫生
在爱国主义方面,通过引用孙思邈的饮食养生观点、介绍公元前500年《黄帝内经》的博大精深及其对现代营养学的影响,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工匠精神方面,通过总结常见糖制品的成分和功效、“舒化奶”的研制原理,提醒学生要从实际出发,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改进每一个细节。
在社会责任感方面,通过给学生介绍《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并组织学生策划营养周主题活动,激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中国的营养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个人发展方面,通过讨论“经常不吃早餐者容易患胆结石”这一说法的真伪,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科学、辩证看待网络上的各种养生知识,并利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乳制品分析与检验
在社会责任感方面,通过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做好废液的分类回收,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工匠精神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质检报告,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质和职业担当;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GB 4789系列国标,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醒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按规范进行检验操作。
(六)工艺类课程
工艺类课程包括液态奶生产技术、发酵乳生产技术、冷饮生产技术、奶粉生产技术、干酪生产技术等,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类似之处,但也有显著差异,因此思政内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1.液态奶生产技术。在实训课程环节强调“6S”管理、CIP清洗、UHT灭菌、设备的日常维护等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
2.发酵乳生产技术、冷冻饮品生产技术。在实训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某个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信息化资源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3.奶粉生产技术。在降膜浓缩环节,学生需要输入工艺参数才能够进入主教学界面,借此向学生强调做科研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
4.乳制品研发。在实训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新配方、新工艺,培养学生敢于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通过讲述乳制品行业的最新技术,激发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七)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在食品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火腿肠色泽粉红且质地均匀、有弹性,这其中少不了增稠剂、着色剂的功劳;奶茶口感细腻,离不开乳化剂的作用;面包松软可口,离不开膨松剂的作用;啤酒澄清、无泡沫,是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和消泡剂在发挥作用。
虽然食品添加剂可以让食品更好看、更好吃,但有些不法分子却罔顾国家规定,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用非法添加物冒充食品添加剂,从而引发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染色馒头”事件、“苏丹红鸡蛋”事件等,导致人们谈“添”色变。
通过引入类似的食品添加剂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食品人的社会责任感对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提高职业责任感。同时,由于学生的阅历相对较浅,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有时难辨是非,教师可以通过此类事件引导学生遇事不能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用实践来验证真理,做出明确的判断。
在食品添加剂行业,一种新物质如果要成为食品添加剂需要经历十个实验、四大毒性检验关,证实其对人体健康是安全可靠的,才能认定为合理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该食品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停止使用。通过讲述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一件事情要多方面、多角度考查,综合多方因素得出研究结果,切勿盲听、盲信。
三、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应该包括两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其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纳入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考核与评价,包括学生思政教育前的现状评价和思政教学后的观念转变评价。
教师要梳理出每门课程的思政核心章节,并对此章节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两维度、三阶段、三角度”的过程性考核,可采用多种考核形式。
对于专业基础课,教师要先评价学生对某一概念或原理的认知是否正确,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分组学习,纠正学生对该知识的片面的、不完整的或者错误的认知,使其正确认识知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对于专业实操课,教师主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认识食品加工工艺的原理,能否正确使用食品加工机械设备,是否对设备维护尽心尽力,是否对工艺下苦功钻研,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养成了维护生产环境卫生的习惯,是否形成了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责任感等,以此评价学生是否具备团队合作、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等。
对于专业拓展课,教师要根据自身科研现状,为学生提供若干课题,学生自行选择其中的1-2题进行研究,以此培养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资料整理、沟通协调、整理规划等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科研之严谨,逐渐形成科学家精神。
课题项目: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体质培优项目“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乳品工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案例设计与实践”(TZPY2023-4-1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崔丽娟(198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