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作者: 张瑾 米雪 韦瑾 余彦国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0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是食品类专业的骨干技能课程之一,也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主要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四个方面,介绍了高职院校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教学整体设计

(一)内容分析与重构

1.教材分析。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是食品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对食品加工、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的技能掌握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学团队按照食品检验检测专业人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同时深入调研食品企业,了解岗位需要,从培养食品分析与检验职业素养能力着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不断积累课程资源。

在教材方面,本课程主要使用高等职业教育部规划教材,同时应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形式灵活多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满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食品类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2.授课内容分析。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的内容分为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三部分。为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教学团队按照食品分析监督检验等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根据模块化教学理念重构课程内容,共分为十个模块。

与此同时,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知识融入食品检测技术的项目技能训练中,通过“单项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项目检测综合实训→工作岗位规范提高”三段螺旋式反复训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二)学情分析

教学团队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成绩分析等方法,对学情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三)教学目标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及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图2所示。

(四)教学重难点

深入调研了解食品监督检验岗位需要,从职业素养能力着手,按照岗位需求、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图2所示。

二、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采用“双线、双师、双轨、双实”的“四双”教学模式,即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结合、虚拟仿真与实体操作双轨交互、课堂教学实训与岗位实践双实互补的教学模式,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岗位应用为落脚点,形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闭环过程,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同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动画演示法、实物示范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强调基础、突出实践,使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呈现螺旋上升状态。

(二)教学资源和手段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PT、教学视频、动画演示、操作演示、仿真模拟、理实一体室、实训室、资源库等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活动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核心,知识、能力培养并重,融入职业道德素养,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密切关注食品行业的新动态和新技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和实习机会,使学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行业需求和标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二)“三三三”实施教学活动

教学实施过程中,在理实一体化或智慧教室采用“线上+线下”“虚拟+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每个项目通过“课前认知设疑→课中熟知答疑→课后巩固提升”三步组织教学活动,“单项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项目检测综合实训→工作岗位规范提高”三阶段螺旋式训练,以及“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网络空间”三环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施

“一体三点”地融入思政元素,即“以典型实验为任务载体”“以人文专业相关案例为切入点”“以最新社会焦点热点等为吸睛点”“以相关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痛点”,润物细无声地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习热情,塑造严谨的科学素养,培养环保意识,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渗透生命理念,强化安全操作和规范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敬畏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

1.遵循岗位需求,建立“岗-课-赛-证”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落实教育评价改革,采用口试、过程化考核、提交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过程化考核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成绩评定。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训练,学生参与每个实验项目都会得到操作过程化成绩,过程化考核平均分达到90分,期末免考,过程化考核成绩即为该课程总评成绩;如果未达到90分,则以期末成绩40%、过程化考核平均成绩60%来计算课程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方法如图3所示。

2.教学效果。根据图4可知,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学生有了很大的改进。(1)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2)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经过系统的教学和培训,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还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具备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家国情怀、生命理念、社会责任感、食品安全使命感、创新探索、工匠精神等也得到了有效渗透。(3)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实施,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趋势,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参与技能竞赛的经历也将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

四、反思与改进措施

(一)特色创新

1.“四双”教学实施和“三三三”教学策略,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加学校、市、省各级技能比赛的热情,学生通过归纳总结,逐渐能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内化应用于综合性、创新性探索试验中。

3.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堂思政”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案例分析、任务载体、感人事迹等素材,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了家国情怀、创新理念、文化自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

(二)反思与改进

1.实验实训前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应逐步提高对学生预习水平的要求,特别是开始阶段和新知识学习阶段,可以按照“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学生互学→组内群学”层层推进。

2.进一步开发面向新时代、新形态的教材。应进一步开发以岗位任务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活页式教材,强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其主观能动性”。教学培训内容要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及时更新、重组、补充,使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升级”状态,符合“时效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在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四双”融合教学方法,“三层”组织、“三段”螺旋式、“三环”维度的教学策略,“一体三点”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科学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增强保证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简介:张瑾(1980-),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