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林愉文
在国内高等教育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公共营养学课程中,有助于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公共营养学课程除了传授健康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康认知,并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公共健康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增强对个人健康管理与社会责任的认识,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全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健康是公共关注的焦点之一,在高校开展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健康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理解,促使其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健康问题。
第一,思政教育的融入使公共营养学课程不再局限于传授营养基础知识,而是拓宽至个人与社会健康的互动认知,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个体的营养选择是如何影响公共卫生的,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背景,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师引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有助于促使学生主动关注并参与解决公共健康问题,积极参与健康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第三,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摆脱对健康问题的片面理解,如过分强调减肥或美容,而忽略长期健康与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第四,通过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如老龄化社会的营养挑战、贫困地区的营养不良问题,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营养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其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
第五,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健康问题时,能从社会、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专业实践和决策非常重要。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
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在思想道德层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开展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开展营养学课程思政教育能使学生意识到,其职业不只是为了谋生,更具有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重要使命,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服务公众健康的职业理念。
第二,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公共营养学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领域的职业道德规范,让他们在日后的在工作中保持公正、透明,确保职业行为的独立性。
第三,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涵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而思政教育的引入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从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专业素养。
第四,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当今社会,许多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过分关注经济收益,而忽略了职业的社会价值,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职业理念,促使其关注自身职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
二、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
教师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公共营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中,通过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利用真实社会案例加强学生对营养学与社会责任的理解,并结合校内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参与感。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中
将思政元素融入公共营养学课程,是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兼顾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目标,将二者有效融合,并通过详细的教学计划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成效,使学生在学习营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并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融入课程设计中。传统的公共营养学课程主要聚焦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若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教学目标应涉及更广泛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家认同感。此外,教学大纲中应明确,学生不仅需掌握科学知识,更要具备服务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这样的目标设定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保持课程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在讲授核心营养学概念时,应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或现实问题,将思政教育内容巧妙嵌入其中。例如,在探讨食品安全与营养不均衡的问题时,结合国家食品安全政策,探讨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讲述营养与健康关系时,引入社会伦理问题,讨论个体健康与公共卫生的联系。
教师在公共营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时应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确保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教师要组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讨营养学知识与社会、伦理及政策之间的关联。在布置作业和实验时,鼓励学生关注当前的社会问题,研究营养学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的应用,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公共营养学课程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确保思政教育内容与公共营养学的专业特性紧密结合。例如,当授课中涉及膳食指南或食物选择原则时,教师可引入国家的食品政策和公共健康计划,探讨这些政策与国民健康之间的关联。
为确保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思政素养。对此,高校可以举办培训、教学研讨会等,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及时捕捉生活热点,并能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二)通过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在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入讨论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探讨专业学习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加深学生对营养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其从社会视角审视问题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健康问题。
教师应在教学前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和问题,确保主题与核心课程内容紧密关联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例如,在食品安全话题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利用营养学知识改善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在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后,引导其进一步分析背后的社会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加深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解,锻炼其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讨论环节应发挥引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使讨论紧扣主题。教师可提出问题并进行启发性指导,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比如,在探讨营养不均衡的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为何还面临营养不均衡的问题?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社会因素”,从而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分析问题。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整理讨论的关键点,深化学生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例如,教师应引导学生梳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探讨不同角色在食品安全保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利用真实案例加强学生对营养学与社会责任的理解
在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社会案例,加强学生对营养学与社会责任的理解,将复杂的社会问题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营养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公共营养学课程中可依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真实案例,案例可源自政府报告、科学研究或新闻报道,覆盖个体营养问题、全球健康问题等多个主题。例如,在探讨儿童营养不良时,可引入某发展中国家的营养干预项目案例,使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营养学知识解决特定区域儿童的健康问题;在老年营养方面,可引用研究老龄化社会的报告,引导学生为老年人设计营养干预方案。
(四)结合校内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参与感
教师在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要注重将校内外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深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在现实环境中体验并反思营养学与社会责任的关联,进而增强社会参与感和职业使命感。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和体验的机会,如实验课、模拟案例讨论、校园健康宣传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营养学知识与健康、社会的联系。例如,通过营养状况监测分析不同群体的营养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社会原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激励他们主动探讨营养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扮演知识传播者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广者的角色,根据受众需求设计实用的营养干预方案,从而锻炼其沟通技巧,深化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校外实践活动则扩展了学生的实践场景,如与社区、医疗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合作,参与具体的营养健康项目,有助于学生直接接触社会,面对更加复杂的健康问题,从而深入理解其作为营养专业人士的社会责任。例如,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营养干预项目,让他们根据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设计营养方案,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营养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这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公共营养学专业的学生可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基金项目:2023年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愉文(1986-),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