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跨界协同建设的实践研究

作者: 孙琍

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跨界协同建设的实践研究0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不同行业的跨界融合,新的产业形态、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不断出现,不仅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引发的跨界融合也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所关注的重点,而教师理念更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则成为关键。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是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作用的重要途径,基于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名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建设,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基于名师工作室进行跨专业协同建设、共建共享,有利于不同专业的教师拓宽眼界,取长补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本文以药学、烹饪等专业为例,从当前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所遇到的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出发,对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跨界协同建设的路径方法、运行机制等进行了研究。

一、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跨界协同建设的研究背景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情况并不完全为个体所掌握,多样性是学习发生或创造知识的前体和条件,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观点中。在名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过于看重工作室的专业属性会导致过度追求教师专业属性的培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从而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窄化为单一的专业技能训练。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师的成长、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阻碍教师的个性化成长,从而丧失名师工作室应有的实践价值。因此,跨界(跨专业、跨学校、跨校企、跨地域)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有利于通过不同专业名师工作室的跨界发展,实现名师工作室的开放包容、吐故纳新,使工作室成员能够学习和吸纳其他专业名师工作室和成员的优秀成果和品质,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或专业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平台,这本身也可以看作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或专业间的渗透与融合。

二、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跨界·链接”共建共享模式的建立

名师工作室成员是拥有发展需求的群体,发展性是工作室的基本特征,跨界融合对于促进名师工作室教师的跨界协同成长具有重要价值,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新型机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对食品安全和饮食保健越来越重视,药学服务人员需要给顾客提出饮食保健、营养膳食等意见,烹饪工作者也需要在色、香、味的基础上提升食品的保健营养价值。药学、烹饪两类专业群涵盖了“药”“食”这两个职业领域,“药食同源”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因此两类专业名师工作室的跨界融合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共通性也较多,协同发展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能为两类专业教师带来更广阔的融合发展前景。

对名师工作室开展“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教研新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名师工作室的创新发展。“跨界”打破专业、学校、校企、地域等界际领域,有助于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解决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关联问题,帮助学生全面、整体、辩证地思考问题。“协同”有助于名师工作室之间打破各自的圈子壁垒,围绕共同主题展开交流与合作,建立跨专业、跨学校、跨行业、跨地域的“跨界·链接”联合教研模式。

三、“药食同源”名师工作室跨界协同建设的理念创新来源

(一)跨界协同的教师发展理念

跨界协同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在当今各行业、各地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的发展使各专业的综合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多学科呈现交叉融合之势。比如,药学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医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生物学、营养健康等相关学科知识;烹饪专业也不仅仅局限于厨艺培养,还涉及营养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跨界协同培养人才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跨界协同教育理念可以打破传统专业的界限,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势互补。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跨界学习,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是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同专业可以共享师资、实验设备等资源,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跨界协同能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二)“药食同源”跨界协同建设理念的建立

古代医药学家认为食物和中药一样,也具有“四性”“五味”。隋唐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所记载的“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即反映了“药食同源”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食物与药物之间有时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有些食物能够防治疾病,有些药物也可作为食材使用。药食同源类物质本身既是实用性的中药材,也兼具食用功能,可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

药学名师工作室和烹饪名师工作室涵盖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领域,却在“药食同源”理念下找到了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的切入点。“药食同源”生动展示了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路。因此,让药学和烹饪两个看似不同领域的专业进行跨界合作,可以充分整合材料资源,拓宽师生的知识面和技能领域,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药学、烹饪类名师工作室“跨界·链接”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

通过深挖“药食同源”的时代意义及专业所涵盖的内容共通性,以产教融合为手段,用科学的视角看待药学与烹饪专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审视药学与烹饪两个名师工作室的发展,以“药食同源”为核心内容,建立药学、烹饪类名师工作室“跨界·链接”共建共享运行机制。

(一)构建“药食同源”名师工作室生态圈

1.生态圈构建的理论基础。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将生态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子系统,教师是名师工作室的发展个体,与微观、中间、外观和宏观系统之间存在不同的互动联系。微观系统是教师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对教师个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名特优教师、工作室同伴和各种教学研修资源。中间系统一般是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主题教研活动、名特优教师示范、公开教学实践、支教送教、评课议课、专题讲座等,如果这些联系是积极的,个体就可能实现最优化发展。外观系统是指教师个体未直接参与但会对教师个体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如荣誉获得、教学研究、教学成果、教学能力比赛和岗位培训等。宏观系统包括国家及地方政策、行业及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等,通常存在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外观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个体知识经验的获得。四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各种联系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的个体发展,如微观系统可以通过中观系统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找到这些联系的影响因素,就可以及时进行干预,使教师个体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2.生态圈组成的基本模式。构建“药食同源”名师工作室生态圈(图1),重点是找到药学、烹饪专业的共通之处或共同点,基于药物和食物的同源性,架构药学、烹饪名师工作室“跨界融合、协调发展”的共建共享生态圈,如营养膳食、中药炮制与烹饪技艺、健康愿景、机体机能等。立足国家政策、地方政策、时代和社会文化等背景,在工作室名特优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下,利用共建共享的研修资源,工作室成员通过参与“同课异构”等共同的研修活动,达到两个专业工作室成员“循环互补·相生相长”的目的。

各名师工作室所涵盖的专业知识领域可能包含大量微弱的相互联系,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果适当加以利用,就能通过一种相互干扰的过程极大地扩大学习量,从而促进成员的成长发展。例如,两个专业开展以“营养物质”为主题的“同课异构”的尝试,两个专业的教师对“氨基酸”“脂肪”“蛋白质”等内容进行讲授,但受到专业局限,药学、烹饪专业教师对同一个主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讲授视角。药学专业教师强调功能、作用、结构、来源等专业问题,重视营养物质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烹饪专业教师则关注烹饪手法、口感、营养物质的流失等问题,引发了工作室教师的思考。

3.生态圈运行的基本路径。美国学者路易斯提出了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五个重要方面,包括合作、公开教学实践、反思对话、关注学生以及共同愿景。“药食同源”名师工作室生态圈的运行路径以路易斯的理论为依据,基于“药食同源”理念,立足名师工作室生态圈,建立药学和烹饪领域之间的联系,集结两类名师工作室团体,探讨生态圈中间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炼跨专业名师工作室生态圈“循环互补·相生相长”运行的基本路径(图2)。

(二)构建“药食同源”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

1.微观到宏观,构筑成长之路:系统化影响个体成长的多维力量。由“药食同源”名师工作室生态圈可以看到,从微观到宏观,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教师个体的成长轨迹。微观系统可直接作用于个体,为其提供基础支撑和指导;中间系统能通过多样化活动,拓展个体的视野和能力边界;外观系统可展示个体成就,激励其不断前行;宏观系统则设定了整体发展框架和社会背景,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的背景和支持。在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影响下,个体得以在一个复杂而丰富多变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在个体成长道路上,微观系统发挥着直接作用且影响深远。该系统包括名师的悉心指导、学科带头人的榜样作用、工作室成员的相互激励以及丰富的研修资源,这些元素构成了个体学习与成长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知识吸收和技能提升情况。中间系统的研修活动如主题研修、名师直播、话题研讨等,为个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交流机会,不仅拓宽了个体的视野,也促进了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使个体得以在互动中不断成长。外观系统通过荣誉成果、教学比赛、科学研究等形式,展示了个体的学习成果和专业素养,这不仅是对个体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其能力的认可,进一步激发了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进取之心。宏观系统作为最外层的影响因素,涵盖了国家政策、地方政策以及社会文化等大背景,这些宏观因素虽然看似与个体成长相距较远,但却通过影响教育体制、资源分配等方式,间接为个体成长创造了条件。例如,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对于创新的鼓励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进而影响着个体的成长环境。

2.内在到外部,搭建发展之梯:全方位构建个体成长的发展机制。健全的发展运行机制是名师工作室赖以存续的保障,外部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人员选拔机制等,内部运行机制包括教学研修、学术科研、考核评估机制等,共同促进名师工作室的顺利运行(图3)。基于“药食同源”,明确专业诉求和发展目标,利用产教融合、资源共建共享等手段,在教师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师资互访、学生互访等方面开展工作室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的人才结构,促进教师能力提升,探讨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通过合作开展本土化实践的专业发展模式。同时,通过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突破工作室专业领域的局限,提供跨界融合的共生学习,更大效能地发挥名师工作室优质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的融合发展成长。

总之,“药食同源”名师工作室应该是多视角、多层面、开放性的一种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应充分、有效地发挥药学、烹饪名师工作室名师的引领作用,秉持实践共同体取向,通过学术撬动、多维促动、载体推动和评价牵动,构建教、研、训一体化的专业教师跨界协同、融合发展的联动运行机制。此外,应关注教师个体各个方面的成长情况,通过精准定位、科学实施和机制保障,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师个体成长跨界融合发展网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药学、烹饪类名师工作室实施跨界融合、协同建设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方向,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跨界融合,拓展校企合作资源,加强数智化建设,强化社会责任。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跨界融合模式,如学分互认、师资交流等,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打造更加高效和有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教育名师工作室跨界协同建设的实践研究——以药学、烹任类名师工作室为例”(YB128)。

作者简介:孙琍(1971-),女,汉族,贵州铜仁人,正高级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药学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