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视域下高校食品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作者: 王文丽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我国食品行业与国际食品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食品英语翻译人才对食品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优化高校食品英语翻译教学也势在必行。从跨文化意识视域下审视高校食品英语教学,能够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跨文化英语翻译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一、跨文化意识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英语翻译需要经过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最终让接收者能够准确理解。因此,翻译者不能只从字面上辨析词汇和句子的意思,还要触及更深层次的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一方面,具有跨文化意识的翻译者能深入理解所要翻译内容的文化语境,并捕捉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信息,比如英语中的习语、俚语、比喻等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若将其直接译为其他语言,可能会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甚至引发误解。另一方面,具有跨文化意识的翻译者能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难题,比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当翻译者对其进行跨文化解析后,便能洞察并尊重这些差异,而后采取针对性策略进行翻译,从而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
(二)更好地表达和传递情感
英语文本如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广告文案等在传播信息时,除了会运用文字准确描述信息内容外,还会将情感融入其中,以便让接收者共情。具备跨文化意识的翻译者可以敏锐捕捉到英语文本中的情感细节,而后通过细腻的翻译手法,使译文充满情感张力。比如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具备跨文化意识的翻译者可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在译文中巧妙地融入这些文化元素和情感色彩,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仿佛置身于原文所描绘的世界,获得近似于原文读者的情感体验。
(三)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当产生交集时,误解可能会诱发冲突。为此,英语翻译者应该充当好“中间调和者”的角色,准确地翻译内容和传达情感,为文化交流和理解做出贡献。中西方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存在差异,具备跨文化意识的翻译者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文化下的相应元素,并在译文中予以恰当体现。比如在翻译中国与“龙”相关的内容时,不可直接使用dragon,因为dragon在英语文化中是邪恶和丑陋的,译者可创造性地借助汉语拼音翻译成loong(区分英语单词long),并做出进一步解释,帮助英语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龙”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跨文化意识视域下高校食品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偏重语言技能而忽视文化背景
在高校食品英语翻译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侧重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文化背景。一是词汇讲解机械固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食品名称及其相关描述会有差异,因此讲解词汇时要灵活变通,确保所选词汇可以更好地表达相应的语义。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教师会将重点放在词汇的准确拼写上,以及只是单纯地介绍词汇的基本含义,而不对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进行阐述,学生只能依据字面意思进行选择和翻译,导致翻译结果缺乏文化深度和准确性。比如翻译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名称时,难以传达原有的文化韵味和特色。二是句式结构机械套用。英语和汉语在句式结构上具有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语法、思维方式和文化表达习惯的不同。一些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句式,并在翻译时采用机械套用的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和文化逻辑,致使翻译作品显得生硬、不自然。
(二)缺乏涵盖多元文化的食品英语翻译教材
教材是教学开展的重要载体,要想提升食品英语翻译的教学效果,引入优质教材势在必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高校食品英语翻译教学中能涵盖多元文化内容的翻译教材较为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内容局限。很多食品英语翻译教材主要聚焦于西方食品文化,对于非西方国家的食品文化涉及甚少,这会限制学生对全球食品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致使他们在翻译实践中难以处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食品信息。二是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很多教材中缺乏对食品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入解析,如对某些食品蕴含的历史故事、民俗传说或节日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一笔带过,学生学习时难以把握背后的文化信息,进而使得翻译作品缺乏深度。三是实用案例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翻译教学应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很多现有教材缺乏涵盖多元文化的实用翻译案例,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翻译实践中,在实操中也无法准确、恰当地处理翻译中涉及的文化问题。
(三)实践锻炼环节没有充分落实
实践锻炼环节是学生提升翻译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很多高校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缺乏真实的翻译项目。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学习翻译理论和相关技巧,要想将这些内容落到实处,必须经过充分的实践锻炼。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与食品行业直接相关的真实翻译项目,导致学生实践锻炼不足,难以深刻理解食品专业术语在英文中的准确表达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调整翻译策略。二是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随着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翻译辅助工具,但部分高校在食品英语翻译实践环节中却未能充分整合这些资源,导致学生无法掌握现代翻译工具的使用方式,限制了学生实践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三是校企合作机会稀缺。与食品企业或翻译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实习机会,但是由于合作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学生难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翻译技能。
(四)忽视对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评估
评估工作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评估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但在当前的高校食品英语翻译教学评估体系中,却存在忽视对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评估问题。一是评估体系偏重语言准确性。现有评估体系往往过于关注翻译语言的准确性,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考察,导致学生在翻译时偏重追求字面意思上的对应,而对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差异等不够重视。二是缺乏跨文化敏感性测试。跨文化敏感性越强,越能深入理解和解释不同的文化,但现有体系却忽视了对该能力的评估,即便设置了测试环节,也往往浮于表面,没有切实发挥作用。三是反馈机制缺乏文化视角。在翻译作业的批改和反馈中,教师往往侧重于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而欠缺从文化角度对翻译作品进行点评,无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翻译中存在的文化误读或表达不当等问题,进而错失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机会。
三、跨文化意识视域下高校食品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扭转“重技能轻文化”倾向
针对当前教师偏重语言技能而忽视文化背景教学的现状,必须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扭转“重技能轻文化”倾向。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在食品英语翻译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言技能和翻译技巧,更要注重文化背景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食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比如组织文化工作坊,定期邀请跨文化交流专家、食品文化学者参加工作坊活动,通过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提升教师对食品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敏感度;开展海外研修与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研修项目,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食品文化与语言习惯,拓宽国际视野。
(二)多渠道建设和开发教材,引入包含全球食品文化的内容与多媒体资源
当前,高校食品英语翻译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往往局限于单一的英语文化背景,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广泛涵盖,这就需要多渠道建设和开发教材与多媒体资源,引入包含全球食品文化的丰富内容。一是教材编写者应注重收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食品英语翻译实例,并将其融入教材中。这些实例可以涵盖世界各地的食品文化,如中国的传统食品、西方的快餐文化、地中海的饮食特色等。二是高校应积极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比如积极引入食品文化纪录片、跨国食品企业宣传片、国际食品展会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在视听体验的趣味课堂中感受全球食品文化的魅力。三是高校还可以与食品文化研究机构、跨国食品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和建设食品英语翻译教学资源库,包括食品文化术语库、翻译案例库和文化对比分析库等,为师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与学习资源。
(三)组织模拟翻译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得到锻炼,高校要组织专业力量开发模拟翻译项目。模拟翻译项目要围绕食品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如食品包装、食品广告以及食品说明书等,均是重要的翻译源素材。在实施模拟翻译项目时,教师应注重项目的真实性和挑战性,比如可邀请食品企业或翻译公司的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设计和指导,确保项目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相连。同时,教师还要根据翻译难度和文化背景要求设计针对性的实践项目,以培养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四)优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翻译能力
一是注重跨文化理解能力的考核。可设置文化对比分析、跨文化翻译案例分析等评估指标,检验学生能否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解读与食品相关的词汇和句子,以及能否使用合理、准确的翻译方式传达相关信息。二是注重翻译能力的考核。可设置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如食品包装翻译、食品广告翻译、食品论文摘要翻译等,检验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语言技能和翻译技巧,并且对其翻译作品是否保留了文化特色,语言是否顺畅、通达等进行具体衡量。三是引入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客观性,比如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翻译水平、跨文化理解能力。
作者简介:王文丽(1977-),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