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烹饪专业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闫帅

课程思政融入烹饪专业教学实践探索0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致力于实现综合育人目标。烹饪专业作为一门融合实践操作与文化学习的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非常适合开展思政教学。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递到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的塑造,课程思政的引入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烹饪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程思政融入烹饪专业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将课程思政融入烹饪专业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中华饮食文化历经千年,深植于历史、哲学、社会和伦理等各个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在烹饪专业教学中,将思政元素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深入体会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比如,通过掌握中式烹饪技艺、了解经典菜品的起源与背后的故事、探究菜品制作过程中的审美观念和地域特色,学生可以逐步认识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这种文化认知在精神层面推动了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深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传统饮食文化的演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历史与文化的交汇中寻找深层次的联系。例如,传统美食并非单纯的食材搭配,而是与特定历史情境相适应的文化象征,烹饪专业教学中可引入思政元素,揭示传统节庆美食、宫廷御膳、地方名菜等所承载的文化故事和精神意蕴。这种沉浸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烹饪技艺上更为精进,在制作菜品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悠远,进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烹饪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餐饮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是行业规范的基石,在烹饪专业教学中融入食品安全、诚信经营、环保意识等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更高的职业操守。在此过程中,课程思政恰如无声的力量,将德育与技艺紧密相连,使职业道德教育不再局限于抽象的说教,而是成为切实可感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真实的食品安全事件作为课堂素材,通过对事件中违规行为的剖析,揭示日常操作背后所潜藏的道德风险;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法律责任,追溯问题根源,使学生对行业内的相关规范加深理解;帮助学生在学术与现实之间建立起联系,将抽象的职业道德内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将真实案例中的失误与教训转化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必须规避的风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自律的工作习惯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课程思政融入烹饪专业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在烹饪文化展示和传统美食制作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烹饪文化展示和传统美食制作,能够将课程思政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导入烹饪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实际操作与文化解读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触及中华文化的精髓,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一方面,教师可以精挑细选具有代表性和文化深度的传统菜品,并将其设为教学核心。八大菜系包括非常丰富的经典菜肴,无论是鲁菜的精致、川菜的麻辣,还是粤菜的鲜美,都各有风味、各具传承。在课堂上,这些菜肴不仅是味觉体验,更是文化载体,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制作的同时,讲述菜品的历史起源、流传故事及其背后所映射的社会变迁。例如,在讲述“北京烤鸭”时,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火候、刀工,还得知道它是如何从宫廷盛宴走入民间,进而成为代表北京的独特味道。这种将技艺与文化相交织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细腻与深远。

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渗透课程思政的绝佳契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手制作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这些节庆美食是中华文化中“家”的象征。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饺子为何象征团圆、粽子与龙舟赛之间的联系、月饼如何成为传递祝福的媒介。在此过程中,文化与技艺相互交织,爱国主义教育变得具体而真实,在制作美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输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二)在技能训练中引入实际案例和职业伦理讨论

在烹饪专业教学中,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操作技能的训练中,是培养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的有效路径。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职业伦理讨论、模拟经营等多样化方式,既传授技艺,又浸润责任意识与价值观。

首先,案例教学的引入在课程设计中尤为关键。食品安全、食材品质、厨房管理等领域的实际案例,直观揭示了职业道德的核心。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因卫生问题被处罚过的知名餐厅食品安全事件,或者某食品品牌因原材料安全问题引发的社会舆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剖析问题的根源,并从职业伦理和操作规范层面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在不断的推演过程中,可以逐步认识到操作规范与职业道德之间的紧密关联。安全背后的规矩,表面看是流程,实质上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

其次,职业伦理的讨论环节不可或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表现,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讨论,如“诚信经营的坚持”“如何减少烹饪中的食材浪费”等,这些话题源于实际操作场景,可折射出行业的痛点与热点。在讨论中,教师并非单向的指导者,而是启发者,要带领学生从节约资源、成本控制、环保责任等多维度切入,使学生在思辨中自主形成职业道德观念。例如,针对“食材浪费”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选购优质、经济的食材,如何利用现代技艺创新菜品以减少浪费。通过切实而具体的讨论,将思政教育渗透在言词交锋的细节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容应对各种复杂问题。

再次,模拟经营既能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又能检验学生对职业伦理的内化程度。教师可以设置虚拟餐厅,让学生在“真实”的餐饮环境中体验从菜单设计、食材采购、厨房管理到顾客服务的完整流程。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隐藏着多项操作细节和管理逻辑,学生要在模拟经营中担任不同角色,以提升在现实场景中做出正确判断与决策的能力。例如,面对突然出现的食材短缺,如何快速协调各方资源?面对客人提出的投诉,怎样妥善应对并维护餐厅声誉?针对突击卫生检查,如何从容应对?情境教学是一场职业道德与应变能力的深度测试,学生通过模拟经营,可以经历现实的压力与挑战,并在反思和讨论中深刻感受到诚信、责任、精益求精等品质的价值。工匠精神不是单纯的技术娴熟,而要在每个细节中流露出专业态度和道德操守。

最后,课堂外行业专家的分享与讲座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邀请成功的厨师、餐饮企业家等进入校园,为学生讲授其亲身经验与心得。代表性厨师或是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可以打破课堂与现实的界限,让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具象化、具体化,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涯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认同。

(三)在实践项目和专题活动中渗透节约理念和环保意识

在烹饪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项目与专题活动的设立为课程思政的融入创造了条件,通过实际操作与活动体验,学生可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节约与环保的深层理念,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环保意识。

首先,实践项目的设计重在突出节约和环保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低碳餐饮”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制作菜品的过程中秉持节约意识,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鼓励学生控制火候时间、尽量减少长时间的高温加热、合理利用食材的剩余部分等。在实践项目中,教师可以设置限定条件,如时间和食材的数量等,让学生在限定范围内制作出一道符合要求的高质量菜品。这些约束并非只是技术方面的考验,背后更蕴含着对环保理念的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创意?如何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口感?每一次操作的背后,都是对节约意识的不断强化。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还会面临资源有限与技术突破的难题。通过不断尝试与调整,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到,环保不仅关乎操作的精细度,还影响着整体流程的设计与优化。例如,针对一些传统菜肴烹饪时间较长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不牺牲风味的前提下尝试改良烹饪步骤,以有效减少能源浪费,这样的实践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其次,专题活动的设计需要更多样化且富有互动性。例如,定期举办“环保烹饪大赛”,要求学生设计一道符合环保标准的菜品,从食材选择、烹饪手法到餐具使用,都需全盘考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本地食材,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带来的碳排放。比赛过程中,学生应主动与当地农户建立联系,深入了解食材的生产与运输情况,并从中了解供应链上各环节对环保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在比赛现场,每一道菜品的呈现都是思维与理念的结晶。如何在口感与环保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如何通过细致的设计减少食材的浪费?这些问题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创新,并使其深刻意识到环保实践不仅仅体现在厨房的烹饪台上,更贯穿于食材的整个规划流程之中。这样的专题活动设计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环保理念的真正价值。

最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环保企业、垃圾处理中心等场所,深刻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比如参观垃圾处理厂时,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废弃物如何被分类、压缩、再利用,重新思考日常操作中如何减少浪费。

综上所述,在烹饪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既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又深化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文化自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闫帅(1978-),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