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危机与社会信任度的关系
作者: 郭元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提升,食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更要注重履行社会责任。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全球范围内接连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严重削弱了公众对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的信任,而信任度降低可能会使危机管理更加困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在食品安全危机中恢复和增强社会信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危机与社会信任度概述
(一)食品安全危机的特点和危害
食品安全危机是指由于食品污染、误导性标签、添加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这种危机可以是短期的,如某种食物中发现致病菌;也可以是长期的,如长期食用添加剂过量或者农残超标的食品导致的慢性健康问题。
食品安全危机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突发性。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各方未能及时做好应对准备。第二,广泛性。食品安全危机通常波及范围广泛,影响着消费者、生产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第三,复杂性。危机源头往往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监管政策等。
纵观以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污染事件、伪劣产品等情况。其中,污染事件主要是指农药超标、重金属污染等,它反映了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技术缺陷,暴露了农民在使用农药时缺乏科学指导和规范操作的问题。例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虽然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同时也使农残超标事件频发,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影响了土壤质量和水源安全。
近年来,频繁曝光的假冒伪劣食品案例也不少,如“毒奶粉”“地沟油”等,使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逐渐加剧。假冒伪劣食品的流通,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还会对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造成冲击。
当前,许多食品企业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往往隐瞒或延迟披露信息,导致公众恐慌或不信任,加剧危机的严重性。因此,要想降低食品安全危机的负面影响,提高公众对食品企业及政府的信任,应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同时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信息透明度,让消费者及时知晓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维护企业形象、增强消费者信任。
(二)社会信任度的构成及作用
信任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心理,是社会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对行为结果的心理预期,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社会信任主要由四方面构成:一是态度信任,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主体(如国家、政府、企业等)行为的认可,如社会主体的口头承诺、言辞、书面陈述等。二是行为信任,强调通过行动表示对社会主体行为的支持,因社会主体而出现的非理性购买行为便是一种行为信任。三是文化道德或者制度规范信任,主要反映公众对社会主体构建的社会制度、法律、社会环境等的信任和支持。四是情境刺激,具体表现为当出现社会危机时,公众是否还能对社会主体保持信任。
本文将社会信任度总结为“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体如政府、企业、社会公职人员等的承诺、行为、职责的价值判断心理”,社会信任度越高,则证明公众对社会主体的价值评判越高。
二、食品安全危机与社会信任度的关系
当食品安全危机发生时,公众对生产企业、监管机构和政府的信任度往往会下降,这种信任的缺失会进一步加剧恐慌情绪。例如,2023年多轮福岛核电站污水排放,导致全球范围内对日本食品的信任度显著下降,许多国家对日本食品实施了禁令。
要想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和食品企业必须提高公众对自己的信任度。研究表明,社会信任能在危机发生时起到缓冲器的作用。当公众对政府和相关机构充满信任时,更易接受信息、遵循指引,从而减少恐慌和混乱,促进危机的有效管理。相反,若公众缺乏信任,则可能导致信息传播障碍,增加公众不安和抵抗,进一步加剧危机的影响。例如,在2015年的“毒豆芽”事件中,一些有信誉的企业通过及时发布信息,有效缓解了公众的恐慌现象。
此外,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作用也对公众信任度有着显著影响。负面新闻往往会增大公众不安,进一步降低公众对相关机构的信任,若媒体能在报道过程中及时公布事件原因、进展等情况,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可显著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三、预防食品安全危机及提升社会信任度的有效策略
食品安全危机发生后,重新构建公众的社会信任度,是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进一步消除食品安全危机的负面影响,提升公众的社会信任度。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在食品安全危机发生后,政府部门应第一时间对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原因进行彻查,并及时公开食品安全危机的处理进展,加强对公众的引导,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事件原因调查完毕后,政府部门应吸取经验教训,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监督标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针对基因编辑技术在我国食品领域中的创新应用,政府应加快对该技术的应用评估,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公众的社会信任度。
出台法律法规后并不代表工作已经完成,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的文化素养和监管能力,主动结合新技术、新标准加强执法监督,促使各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运行,对不法分子、不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从源头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度。
(二)用科学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强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应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健康,提升公众的信任度。
以物联网技术为例,企业可将其应用于食品生产的各个流程。例如,在生产环节中,通过安装传感器和追踪设备,可灵活采集食品加工车间的各项信息,从而让企业工作人员准确控制食品生产中的关键指标,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健康,并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运输过程中,通过配备温度传感器,工作人员可有效控制运输车厢中的温度变化,使食品始终处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避免出现腐烂变质等问题,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政府部门和企业可利用该技术构建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实时上传食品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的相关信息,消费者只需扫码便能了解食品从采摘到销售的全过程信息,实现食品的可溯源,从而有效提升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
(三)提升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提升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对于重构公众对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信任度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政府应通过多元渠道和形式开展食品安全教育,不断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形成人人重视、人人负责、人人监督的氛围,不断降低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概率。
例如,政府部门可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学校、社区、商场等公共场所开展食品安全宣讲会,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以及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标准。也可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推送食品安全的科普文章,以及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领域取得的成就和成果,包括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标准、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典型案例等,以此向社会公众展现我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不断提升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及其对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信任度。
此外,政府部门还可积极组织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政策讨论和监督管理活动,提升政策的公开透明度,强化公众的参与感。通过亲身参与、现身说法的形式,有效增强公众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存在感,进而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度,构建一个更安全、互信的食品安全环境。
综上,食品安全危机对社会信任度构成直接挑战。未来,政府部门、食品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等应加强协作,通过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等方法,不断提升公众的社会信任度,营造一个更安全、互信的食品环境,共同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带来的挑战。
作者简介:郭元(1990-),女,汉族,山东枣庄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