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作者: 于杰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壮族五色糯米饭等。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风味小吃。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各种传统美食的制作技艺,还包括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等。这些遗产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不仅体现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智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桂林米粉。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的口感享誉中外,制作过程包括选米、磨浆、蒸粉、切粉、配汤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桂林米粉的汤底通常采用猪骨或牛骨熬制而成,加入多种香料和药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广西另一项重要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柳州螺蛳粉,以独特的酸辣味和鲜美的螺肉汤底闻名,是广西柳州的特色小吃。螺蛳粉的制作工艺讲究,选用优质米粉,配以酸笋、豆皮、花生、木耳等丰富的配料,再浇上精心熬制的螺肉汤,味道独特,受到部分人的偏爱。
壮族的五色糯米饭也是广西饮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壮族人民在传统节日“三月三”制作的一种特色食品,使用植物染料分别将糯米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寓意吉祥如意。五色糯米饭不但色彩诱人,而且味道香甜,富有民族特色。
此外,广西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美食,如壮族的竹筒饭、侗族的酸鱼、瑶族的油茶等,这些美食都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加强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饮食文化,还有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尝到广西独特的风味美食。
二、文旅融合对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展示机会,各种旅游活动的推广和宣传极大地增加了公众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和传承工作。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广西美食,还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进一步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也不容忽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导致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有所流失。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出产高效率的速食产品,一些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和食材选择可能会被简化甚至替代,从而削弱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推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保护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文化保护机构、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的传承。
三、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加强保护与记录工作
为了确保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合法保护,必须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应建立一个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系统,对广西地区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详细记录每一种遗产的制作工艺、原材料、工具以及传承方式等,并深入挖掘每一种饮食遗产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民俗意义,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得到全面、系统的整理和保存。通过这些普查、记录和整理工作,形成一套完善的档案资料,为未来的研究、传承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育与培训工作
在学校和社区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展览和互动体验活动,可以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并体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比如,邀请专家学者或者对饮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现状,通过生动的讲述和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饮食文化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示各种与饮食相关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饮食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传统饮食的制作过程,锻炼学生的实操技能,使他们深刻体会到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年轻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认识并提高保护意识,还能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从而在心中树立起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广西的饮食特色,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如美食节、烹饪课程等。比如,举办一年一度的广西美食节,邀请当地知名厨师和美食家参与,展示广西的特色美食,游客不仅可以品尝美食,还能了解每道菜背后的历史。开设烹饪课程,让游客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正宗的广西菜肴,体验从选材到烹饪的全过程。组织游客参观广西的食材生产基地,如桂林的米粉工厂、柳州的螺蛳粉原料种植基地等,让游客亲眼见证食材的生产过程。结合广西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设计一系列美食旅游路线,如将桂林山水游与品尝当地特色小吃相结合,或者在壮族、侗族等民族村寨中体验民族特色美食,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民族风味。通过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广西的饮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推广,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
(四)创新传承方式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方式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第一,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继承历经岁月沉淀的经典烹饪技法,还要鼓励和支持餐饮企业创新传统美食,结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和健康需求,积极探索新的烹饪方式与调味手法。例如,针对传统的壮族酸笋猪脚,通过改良烹饪工艺使其口感更为细腻,丰富其口味的层次感;针对桂林米粉的汤底进行创新,融入现代人对低脂、高纤的需求,让这道经典小吃焕发新的活力。第二,注重传统美食的包装和品牌建设,提升其外观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卫生。第三,利用数字化展示技术、虚拟现实体验以及增强现实应用等,显著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例如,数字化展示技术可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将食品的制作过程、原料来源以及营养价值等信息呈现给消费者,使他们对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虚拟现实能让消费者身临其境地体验食品的制作过程,从而增强他们的购买欲望。
(五)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激励和促进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广西地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第一,出台专项政策,明确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目标,制定长期规划和短期行动计划。通过立法的形式,确保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支持。第二,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政府可以联合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形成公私合营模式,共同出资建立保护基金,为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第三,鼓励和支持餐饮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文旅融合项目,通过创新方式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这样不仅能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还能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共同为保护和传承广西独特的饮食文化贡献力量。
(六)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体宣传力度也需要加强。第一,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通过专题纪录片、美食节目、访谈等形式,展示广西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渊源,广泛传播广西特色美食文化。第二,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中,让游客进一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第三,与知名美食博主、旅游博主合作,分享广西美食文化,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关注。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当地餐饮从业者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借助他们的力量让美食文化得以活化和传播。第四,开发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创产品,如美食地图、特色食材包、烹饪工具等,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同时进行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从而有效提升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教育培训、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发展和媒体宣传等策略,在传承和保护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广西文化旅游产业增添独特魅力。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旅融合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研究”(2024KY1940)。
作者简介:于杰(1998-),女,汉族,吉林松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旅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