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院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改革路径

作者: 唐俊妮 朱成林 刀筱芳 周珊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必修课,也是食品专业重要的核心课之一。西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60%以上。自2003年开始,西南民族大学就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食品微生物学课程,2008年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设置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20年5月,教育部又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在此背景下,西南民族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食品工程技术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西南民族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逐渐形成了承上启下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课程体系,于2020年获批“校级线下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022年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本文主要对西南民族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教学设计、实施思政教育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及实施效果等进行了总结。

一、课程育人目标的设置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紧密围绕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培养要求,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培养指标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通过充分挖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基于将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培养行业素养相结合的教育观念,遵循学生能力培养规律,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对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梳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工程伦理、公民品格、生态文明等通过多种教学设计传递给学生。

经过梳理,教学团队确定了该课程的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练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营养需求和遗传背景;微生物的培养技术、生长控制方法和遗传改造手段;微生物在食品生产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等。教学目标2——让学生能正确认识食品微生物与食品生产、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够解决食品生产中遇到的食品微生物相关技术问题,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理;能够独立完成微生物实验方案的设计、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教学目标3——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等优秀素养,具有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主要融入点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提高专业教学中的政治意识和觉悟,并基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对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充分研究课程教材,准确寻找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形成逐渐完善的课程思政矩阵。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的部分思政元素融入点及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过程

1.采取多种教学模式。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西南民族大学食品微生物学授课团队在教学中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通过采用慕课、微课、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课堂形式,将课程思政要素融入其中。比如,课程团队建立了基于微信、雨课堂和QQ的互动教学平台,构建了“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推送-QQ群-即时沟通”的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平台,并在该平台上推送课程思政示范课等线上教学资源。

2.完善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团队通过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构建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重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教学评价,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者融为一体,将思政元素融入不同的教学章节中,形成了具有明确育人目标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大纲。

比如,课程团队选取我国首位诺贝尔奖提名者伍连德、沙眼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真菌学的开山大师戴芳澜院士、农业微生物学家陈华癸院士、病毒学家闻玉梅院士等一批优秀微生物学家的故事,将他们的科学成就融入课程内容中,以激发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对科学的求真、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斗志。

课程团队还创新性地将课程思政与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相关实验原理进行有机融合。比如,利用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点,让学生在不同选择性培养基上作画,通过实验作品来传递正能量。

3.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课程团队以课程思政内容为主线,通过合理选用网络、视频材料,灵活应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手段,多管齐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比如,教学团队会借助云课堂平台针对某些教学内容发布思政讨论题,以培养学生的行业职业道德、法制意识、规则意识及生态保护意识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学团队还会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自己学业和未来择业的发展期望,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4.提高教师思政素养。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学校举办了“教发讲坛”“精彩一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等课程思政分享交流会,并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的各种教学活动,加强授课教师的自身成长,让他们能勇担课程思政使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西南民族大学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批“校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课程团队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民族院校微生物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课程团队指导的学生作品《食品人的初心》获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四川赛区复赛一等奖、全国总决赛获优秀奖;学生作品《荷颂“红船”》获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四川赛区复赛一等奖、全国总决赛获优秀奖;学生作品《吾代青年 富识强国》获四川赛区复赛二等奖,《医者担当 大国使命》《国色天香》作品获四川赛区复赛三等奖等。此外,课程团队教师指导本科学生参与发表的与食品微生物相关的学术论文达17篇,指导本科学生完成大创项目6项。

综上,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团队不断挖掘、梳理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将其融入其中,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培养了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21-420);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2021ZD59);西南民族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

作者简介:唐俊妮(1971-),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食品微生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