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政协同创新的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韦欢文 庞湘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同年,南宁学院与原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通过一体化合作办学,申办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开启了校政协同,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

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教学团队基于OBE教育理念,遵循质量人才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校政合作办学优势,建立了质量监督行业广泛参与的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了“产业引领、多方协同、管技合一”的质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1主3拓”的能力导向课程结构体系,重组课程教学内容、重建课程载体,探索了应用型课程、教材、教法、资源建设的新路径,创建了基于教学链与岗位链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依托一体化办学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2014年1月,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原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的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整体搬迁至南宁学院,采用“一体两制”的管理模式,随后申办了广西唯一的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组建了一支由质量监督专家引领,行业、企业参与的混编型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广西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以及各地市质量监督机构成为产学研合作基地。2017年12月,由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南宁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人社厅、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南宁学院6个单位合作建立的中国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中国-东盟质量研究与教育中心落户南宁学院。

二、构建“产业引领、多方协同、

管技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课题组依托校政合作办学优势,对岗位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整合,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并基于应用能力产出倒推出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组将合作办学引进的优质教学资源、平台融入教学过程,建立了一套专业与行业无缝对接、持续改进的“产业引领、多方协同、管技合一”的质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

三、基于OBE理念构建

“1主3拓”的能力导向课程体系

课题组依据质量人才成长规律,按照行业发展逻辑,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以质量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机械产品质量检验、电器产品质量检验和食品质量检验为应用能力拓展的“1主3拓”能力导向课程体系(图2)。

四、构建教学链与岗位链

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题组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需求导向取代资源导向、学科导向”的理念为指导,从微观层面上,以实践教学为桥梁,将教学链与岗位链有机衔接,构建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链。同时对主要实践课程进行模块化梳理(图3),将职业岗位与实践教学环节链式推进(图4)。

五、基于校政协同创新的应用型

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基于校政协同,通过创新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南宁学院的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取得了亮眼的教学成果,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领域的匹配程度、学业挑战度不断提升,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满意度显著提升,形成了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新格局。

1.合作办学模式得到领导及同行高度认可。南宁学院获AMAC全国职业技能考试鉴定中心授权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水平等级考试(广西)独家考培中心》资格。南宁学院混合所有制下质量人才协同育人平台作为本科高校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在区内转发,区内外、国内外多所高校先后来校学习交流。

2.毕业生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第三方麦可思调查显示,南宁学院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4.2%,积极服务北部湾城市群,就业领域呈多元化分布。其中,79.2%在广西就业,65.3%就职民营企业,31.5%就职国企、政府机构等事业单位,3.2%就职外企/合资企业。

3.“双师双能型”质量教学团队助推当地发展。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教师团队中,拥有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2名、实验室资质认定专家1名、美国注册质量工程师(CQP)2名、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3名。2015年以来,南宁学院质量培训部承办了自治区质量监督部门下达的质量培训班280多期,培训学员达30000人次;高质量完成南宁市质量强市咨询服务项目4项;2020年,广西质量云校园正式上线,出版发行了《质量技术监督读本》《质量安全通识教育》一万余册,助力政府开展市民质量教育。

综上,南宁学院基于校政协同创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优势,在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人才力量。

基金项目:广西民办高校重点支持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工程(桂教规划〔2018〕20号)。

作者简介:韦欢文,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质量管理技术、质量检验技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