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研究

作者: 李洁

食品理化检验是高校食品营养与建设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师不仅要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还必须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成为新时期社会所需的实用型创新人才。

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才能为目的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针对目前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师需要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到不同的实验项目学习任务中,强化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科学参考意见。

一、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的目标与定位

现代食品市场对于食品检验专业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岗位主要集中于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食品生产管理以及食品新产品新工厂研发等。其中,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食品检验业务能力与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操作,完成对市场各类食品成品、生产原料以及生产过程的科学检验分析任务,充分保障食品的安全质量。

在高校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是每个食品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出色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需要在实验学习过程中掌握运用好各项检验知识与技能,包括食品样本采集、加工处理、检测分析以及检验报告撰写等。在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合理引入社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与分析学习,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能够带着高度责任心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二、工作过程导向下的

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1.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传统的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实践教学中,通常都是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试验样品与试剂,然后指导学生用这些相同的样品、试剂与仪器设备,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展开实验操作,这样的实践学习过程无法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会出现部分学生相互抄袭试验结果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这一问题,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教师需要在工作过程导向下,创新和完善实践教训内容,科学结合行业及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需求,合理引入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展开实践操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在实际岗位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运用仿真工作情景教学法,把优秀食品企业的测定规程纳入实验教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深入学习各项食品检测实验的原理、仪器设备与试剂、分析步骤与结果计算等要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实操演练,熟练掌握食品检验实验操作全过程。

再如,在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操作中,每种食品的预处理与检验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实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让他们选择自己日常生活中喜爱的食品作为实验检测样品,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实验学习资料,完成对实验过程的优化设计,明确实验方法与安全注意事项等。然后由教师对各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流程以及实验事项等展开全面审核,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督促他们加以改进,切实保障实验操作的安全可靠性与科学规范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食品理化检验实验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动手设计与操作能力。

2.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在传统的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实验指导教材展开实验项目,并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教材的步骤进行规范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依赖心理,无法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与能力,无法充分保障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出他们参与实验探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各类食品检验实验活动的准备工作中。在实验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明确告知学生接下来要进行的实验项目、需要配制的试剂,然后指引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试验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或者交流互动学习,明确不同试剂的配制方法与配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基于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有效减轻实验员的负担,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与时间花费在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上;另一方面则可以强化锻炼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并让他们对整个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流程有直观、清晰的了解与认识,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预先制定好的实验教学目标。

其次,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需要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为此,教师可以创新采用情境教学法展开实践教学。在实验课堂上,教师以企业的名义,委托学生对本企业最新生产的一批食品进行出厂检验。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食品展开实验方案设计、明确工作任务。以企业生产的泡椒凤爪为例,学生需要明确其检验指标为鸡爪含量、食盐含量、总酸含量等,根据食品检测指标分析标准,优化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法,并事先准备好检验样品、仪器、试剂等。待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综合点评,帮助学生进行优化改进,然后指导他们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并做好检验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完成检验实验报告的撰写。这种情境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促使他们能够提前适应岗位的工作环境。

3.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在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以实验结果论成败”的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验项目计划、实验项目实施、实验项目讨论、职业素养等。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指标及所占权重见表1。

在日常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组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对各个学生实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分,并计入最终实验学习成绩。教师还需充分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引导他们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参与其中,要求他们对每个实验结果展开探讨交流,讨论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思考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比如,在进行“食品中脂肪的分析”检验实验中,有的小组学生准备了豆奶粉进行检验,有的小组学生准备了火腿肠进行检验。在各个小组完成食品的脂肪指标检测后,可以与厂家提供的结果作对比,并让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探究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厂家提供的结果存在偏差的原因。在学生给出最终的答案后,教师要做出点评,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综上,在高校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中,教师要以工作过程为核心导向,科学结合企业及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工作,并完善教学评价考核模式,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实验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市场所需的实用型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李洁(1988-),女,回族,河南开封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理化检测技术、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