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策略

作者: 赵兴丽 肖廉

探讨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策略0

食品安全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民生问题,与居民生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食品行业快速转型的当下,居民的食品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呈现出新变化,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群众的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从食品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入手,把控食品质量,以此增强群众对于食品消费的安全感,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一、食品安全监管难点分析

1.监管部门协同管理成效低。由于食品所涉及的环节众多,如果开展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工作,仅仅凭借单一的监管部门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不同监管部门协调以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同频共振把好食品安全关。但在当前的实际监管工作中,由于受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同监管部门间协同管理的成效较低,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由于各部门的监管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导致部分领域监管出现空白,同时也使得另一些领域出现重复监管的情况,浪费了监管资源。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不同职能部门间也常出现责任推诿的情况,导致问题处理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不同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流程存在差异,对于部分监管数据未能及时互通有无,数据的流通性和共享性不高,最终导致一些食品安全隐患未能被及时发现。

2.食品安全问题复杂性增加。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普及,食品生产销售渠道不断增加,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类型增多的同时,安全隐患的隐蔽性也随之提升。以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为例,过去居民的餐饮消费以堂食为主,监管人员只需前往餐饮店便能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但近年来随着网络销售平台和外卖平台的兴起,出现了线上线下销售餐饮食品的餐饮店和仅开展外卖服务业务的餐饮店等多种经营模式,容易出现部门监管的“漏网之鱼”,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与此同时,在各类餐饮店铺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部门工作人员的监管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如何应对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保质保量完成食品安全监管任务,成为当前各监管部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食品安全监管方式较落后。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直接影响着监管工作开展的实际成效,但当前许多地区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优化更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导致监管工作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理念较落后。“重处理,轻治理”在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普遍存在,管理人员通常会严格处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生产企业,却忽视了通过科学治理的方式来加强对行业企业的管理,也未能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预防,难以从根源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未更新。部分地区受监管经费等因素制约,在开展监管工作时仍采用落后的检测设备和陈旧的检测技术,不仅影响监管工作效率,还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率。此外,由于未能在食品安全检查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导致部分地区的检测数据利用率不高,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成效。

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策略

1.打造协同监管体系。首先,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提高食品安全协同监管能力,各监管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做好责任划分工作,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流程,切实提高各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例如,为避免食品安全监管出现“空白区”,各部门可以通过“分区划片”的方式来实施“网格化”监管,紧抓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小餐饮店、小作坊、食品外卖店等,标记监管过程中的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将监管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监管人员身上。除此之外,各监管部门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线上做好每日监管结果的沟通工作,通过云会议、云视频等方式定期分享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确保各部门能够形成监管合力。

其次,打造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系统。食品从生产到流通所涉及的环节较多,监管难度较大。为了降低食品安全监管压力,各部门应打造食品生产流通监管体系,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流程,把好第一道关和最后一道防线。例如,在审批食品生产许可证时,监管部门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完成食品生产地安全检查后,为其颁发实体许可证和电子许可证,以便当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监管人员能够及时从网络中调取有关生产厂家的详细信息,提高监管效率;当食品生产企业需要跨地区生产销售产品时,食品生产地区的监管部门应与食品销售地区的监管部门共享监管结果,当监管结果出现异常时及时进行预警,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最后,提升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监管人员作为监管工作的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质量和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成效。因此,监管部门必须重视对于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组织专项培训和主题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安全检测能力和工作服务能力,并在部门内部做好考核评估工作,对表现优异的监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此外,各监管部门还可以定期在部门之间组织工作人员参观学习活动,通过了解合作部门的工作流程,学习对方的先进经验,提高监管部门的协同管理成效。

2.发挥多主体监管作用。2021年,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了重新修正,强调了食品安全监管应通过“社会共治”的方式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应该主动探索以多主体参与为重心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以此降低食品安全监管难度,提高监管范围覆盖率。

例如,针对当下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现象,我国多地积极创新外卖食品监管模式,将外卖骑手纳入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充分发挥骑手在餐饮外卖一线的工作优势。首先,监管部门与外卖平台合作,选聘一批责任意识强、服务能力佳的外卖员为“食品安全助管员”,邀请其参与短期的食品安全监管培训活动,了解证照公示、文明餐桌、明厨亮灶等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并在完成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为其颁发聘书、袖章和工作证。其次,有助管员资格的外卖员在餐饮店等待取餐的过程中,可凭袖章和工作证检查餐饮店的店面卫生和后厨卫生情况,一旦发现违反食品生产安全要求的行为,可拍照取证并联络片区监管部门进行举报,为监管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种多主体参与监管的工作模式一方面能够极大地降低监管部门的工作压力,缓解当下部门人员不足这一普遍问题,另一方面还能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覆盖面,破解食品安全问题隐蔽性高的难题,创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新方式。

3.开展激励式监管工作。开展激励式的食品安全监管,“赏罚分明,以赏为主”,以正向激励原则积极调动社会各主体投身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努力构建全员参与的社会监管模式。

首先,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激励和引导。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复杂,一线执行人员面临着大量的工作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并不小。为此,监管部门应优化一线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通过激励措施来提升人员的工作热情,通过完善岗位评定标准来鼓励人员参与专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等,以此改善食品安全监管成效。

其次,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企业的激励和引导。为提高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效果,监管部门除通过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来为各食品企业敲响警钟外,还可结合恰当的激励措施来引导企业规范运营行为,从源头掐灭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例如,监管部门可对持续表现优异的食品企业进行表彰,将其树立为行业榜样,在官方平台、媒体上进行宣传,以此激励其他企业向榜样学习。

最后,加强对社会协管人员的激励和引导。为提高多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监管部门可面向社会制定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奖励措施,促使外卖骑手、餐饮消费者等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4.实施透明化监管制度。面对复杂多变的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应在“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指导下,充分调动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积极强化社会监督功能,实现食品安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监管部门必须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过程透明化、公开化,鼓励社会各主体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监督。

监管透明化的关键在于信息透明化。首先,监管部门应向社会公布详细的监管制度、生产标准、销售要求等,提高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其次,监管部门应实时公开监管工作动态,让群众能够充分了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情况,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度与警惕性。最后,监管部门应将食品安全检查结果和奖惩凭据公开发布,这样不仅能使群众对食品安全监管行为进行监督,还能警醒其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提高整个地区的食品安全意识。

在透明化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引导下,监管部门的监管活动能够变得更规范化、灵活化和人性化,从而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5.构建数字化监管平台。在网络技术不断普及、计算机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监管部门可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来构建数字化的食品安全监管平台,提升监管工作效率。

首先,数字平台的工作环境有助于监管人员在开展检查工作时随时随地调取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安全资料,提升信息化食品安全管理效率,加强各监管部门和不同监管地区之间工作数据的互通,极大地提高监管人员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效率。

其次,在大数据支持下构建数字食品安全监管平台,能够让监管部门通过二维码、产品条码、检验批次等信息对食品进行追溯,了解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情况,从而对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集中追踪和调查。在食品溯源系统的帮助下,监管人员能够节省实地调查走访时间,减轻工作任务量,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准确率。

最后,监管部门还可以借助数字平台来打造对外食品安全信息窗口,不仅为各食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选择合作方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还能引导群众选择高质量的食品进行消费,最终引导全社会形成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赵兴丽(1889-),女,藏族,甘肃天祝人,食品工程师,大学专科,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监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