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食品专业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作者: 马燕 黄现青 李梦琴 程永霞 李家寅 安艳霞 林顺顺 徐丽娜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而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需要一流水平的本科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在本科教育方面,教育部陆续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提升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而教育质量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课程。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担负着以“学习革命”推动“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的重大责任。课程是教学体系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大学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更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保障。
因此,高质量课程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密不可分,加强课程建设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粮油加工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粮油加工学课程质量提升路径,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本科课程,以期实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粮油加工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了解目前国内外粮油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加工性能,能够根据粮油原料性质研发新产品和设计生产工艺、优选生产设备等,具备一定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毕业后从事本行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指导下,粮油加工学课程持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内容,调整考核方式,授课团队也对课程教学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但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1.教师能力需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我国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但却缺乏粮食行业背景和企业实践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能力弱,在课堂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对于加工设备部分的知识讲授缺乏深度,在进行理论知识讲授时也不能结合真实案例,导致课堂生动性不足,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粮油加工学课程涉及粮食和油料作物的加工理论和加工工艺,以及一些常见加工设备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实践性较强,与生产实际联系极为紧密,更需要任课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亟需加强实践,提升教学能力。
2.教学内容需优化。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粮油行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粮油加工行业持续增长。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进行规范,为粮油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制定了标准。随着社会发展,除了传统的稻谷加工、小麦加工、玉米加工、大豆加工、油料加工、杂粮加工、薯类加工等初加工外,也更加注重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方便食品、烘焙食品、功能食品、调味品等粮油食品生产深加工。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专业技术知识积累的数量和速度日益增加。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向学生介绍新设备、新技术,当他们投入工作时,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掌握和学习许多新技术、新设备。因此,粮油加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以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粮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3.教学方法需改进。粮油加工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综合介绍粮食和油脂原料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等,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纯粹的理论介绍和平铺直叙的工艺流程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用PPT进行展示,且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意识,而且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教师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疲惫、失去兴趣,会对教学效果造成消极影响。
此外,粮油加工学课程的实验部分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提前准备好讲义,实验人员提前准备好所需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上课时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讲解并照样子完成操作即可,既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也不能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建设提升路径
1.加强实践训练,提升教学能力。粮油加工学课程实践性较强,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加强实践训练,及时掌握粮油加工企业的动态、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缩短知识传授与企业实际之间的差距,同时避免照本宣科,要生动形象地诠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效指导学生实践,提升教学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建立的产业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参加工程实训,通过粮油企业的现场学习、与企业生产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实地操作等多种方式增强对粮油企业现实问题的了解与把握,提升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博士后挂职锻炼、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社会服务工作机会,深入粮油企业生产一线及各类储备仓房,更直观地认识米面油的加工工艺和常用设备。总之,教师要主动走出去,利用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的机会,深入行业生产实际,将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生产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粮油加工学课程内涵丰富,但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稻谷加工、小麦制粉及面制品加工、植物油脂、植物蛋白加工技术、淀粉加工等,对粮油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的课程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对杂粮的加工也鲜有涉及。此外,国内外粮油加工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各项高新技术不断应用,技术知识也在迅速更新,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我国粮油加工业的生产加工现状和学校食品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优化与更新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安排更趋合理,推陈出新,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好网络资源,浏览国内外一流大学或者食品类网站,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关心粮油行业发展热点和难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参与粮油行业会议及相关学术会议,及时将行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有机融合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用好课堂教学和现场实践教学两个主战场,开展“从理论到实践、从验证到创新、从设计到工程”的教学活动,全方位优化教学内容;每学期可以进行固定次数的课程研讨,以每位老师与粮油企业的项目为依托,了解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总结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原理、优缺点、适用性以及与已有知识体系的关联性等,将其纳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
3.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传统课堂主要是采用教师讲述,学生认真听课、被动接受的方法,但实际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采用课堂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粮油加工学课程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和紧凑,便于学生更加系统连续地掌握知识并形成体系。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网络视频、工厂参观实习等方式和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互联网搜索粮油发展相关的前沿资料,将这些资料汇总后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库。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课堂上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如,搭建智慧课堂,开展“互联网+”教学创新与实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借助智慧课堂的新颖性、多样性及创新性等特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活泼、多样和有趣。借助于网络教学的灵活性和时效性,教师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点,从而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综上,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提高课程质量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食品类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全方位优化教学内容,多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生能力素质提升,从而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校食品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青年教师项目:双一流背景下课程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粮油加工学”为例(2023XJGLX112);2023年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青年教师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研究(2023XJGLX108);2023年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青年教师项目: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2023XJGLX109);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般项目:课程思政在食品类专业中的建设研究(2021XJGLX064);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农大教[2019]20号)。
作者简介:马燕,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
*通信作者:徐丽娜,实验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