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作者: 王瑞

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0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物的摄入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或有害物质等各类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微生物是食源性疾病暴发最主要的原因,若想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威胁,弄清楚其发病规律与流行性现状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对海南省2013-2022年的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本次调查的资料来源于2013-2022年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所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2.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软件构建数据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手段,对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情况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

3.观察指标。从2013-2022年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中筛选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统计得到该省不同年份的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发生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地区情况,发生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场所、原因以及致病因素等。

二、结果与分析

1.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基本情况分析。2013-2022年,海南省疾病控制中心经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所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计697起,暴露人数共计51269人,发病人数共计5100人,住院人数共计1093人,死亡7人。其中,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193起(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所占比例为27.69%),暴露人数共计34555人(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总暴露人数中所占比例为67.40%),发病人数共计2247人(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总发病人数中所占比例为44.06%),无1例死亡。通过对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时间进行分析,发现2019年发生率最高(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15.54%),其次是2021年(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15.03%),随后是2020年(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13.99%);在暴露人数方面,2017年暴露的人数最多(占总暴露人数的22.65%),其次是2021年(占总暴露人数的19.65%),然后是2016年(占总暴露人数的13.03%);在发病人数方面,2013年发病人数最多(占总发病人数的16.56%),其次是2020年(占总发病人数的12.28%),然后是2019年(占总发病人数的12.11%)。详细数据如图1、图2、图3所示。

2.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地区分布情况。对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分布地区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最多的地区是海口市,共67起(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34.72%);其次是三亚市,共54起(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27.98%);然后是儋州市,共23起(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11.92%)。

3.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场所分析。据调查结果显示,2013-2022年海南省报告的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69.95%,包括餐馆、街头摊点、门店、农村宴席、食堂、家庭等场所。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4.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疾病原因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显示,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疾病的发病原因以不明食品居多(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52.85%),其次是混合食品(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10.36%),然后是其他食品(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9.84%)。

5.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素分析。通过对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疾病最多,共91起(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47.15%);其次是沙门氏菌,共38起(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19.69%);然后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共30起(在报告总数中所占比例为15.54%)。具体数据如图4所示。

图4: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素

三、讨论

本文对海南省2013-2022年报告的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展开了分析调查,发现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波及的人数众多。2013-2022年海南省报告的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共193起,暴露人数共34555人,发病人数共2247人,暴露人数与发病人数均较高,说明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微生物食源性疾病刻不容缓。

第二,分布的地区广泛。通过分析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分布地区,发现其在18个市(区)、县(自治县)均有报道,其中以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居多。原因可能是这三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疾控中心的检验设备先进、检验能力较强,也可能是这些地区的报告积极性高,说明微生物食源性疾病发生范围广,控制任务繁重。

第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以餐饮服务场所为主,原因可能是海南省经济水平较高,选择在外就餐的人群较多,但是由于部分餐饮服务场所消毒设施不完善、厨房设计不合理、生熟食未分开存放、功能区划分不明显、工作人员缺乏卫生意识等,致命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再加上餐饮服务场所同时就餐的人数较多,一旦暴发食源性疾病,暴露人数和发病人数均较多,因此海南省应当重点加强对餐饮服务场所的管理。

第四,诱发疾病的原因众多,其中以不明食品最多,其次是混合食品、其他食品,这可能与当地群众的饮食习惯有关,警醒海南省要提高当地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第五,致病菌种类繁多。调查发现,2013-2022年海南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依次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食品主要来源于海产品,或者加工过程中未规范操作出现交叉污染,提示要严格按照标准制作食物。

下一步,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防控,建议采取以下防控手段:

第一,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大食品安全健康宣教的力度。要充分借助报纸、电视、广播、微信等多种渠道向群众宣传基础卫生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规范的卫生行为是防止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关键,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营造科学文明的饮食氛围。

第二,加强对餐饮服务场所的卫生检查与监督。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到各个餐饮服务场所开展卫生检查,一旦查出卫生不达标的餐饮服务场所,立即责令关门整改,直到卫生检查合格后方可开门。

第三,加强监管,追究责任。相关部门要对农村宴席、学校食堂、宾馆饭店等群众用餐比较聚集场所的食品加工过程予以重点监管,实行集体用餐场所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协同监督、经营者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第四,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应急与调查处置能力。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制定紧急预案,切实开展好事件的监测与报告,提升流行病学的调查能力与实验室检测能力,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立即实施紧急预案,对患者实施全面救治,从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死亡率,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作者简介:王瑞(1989-),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