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饮食器具及其设计
作者: 黄维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极大改变,陶瓷饮食器具的实用性已不是人们选购产品时的首要要求,更加追求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本文从陶瓷饮食器具的内涵、功能分类入手,基于对中国陶瓷饮食器具审美意识追求和中国陶瓷饮食器具审美风格形式的分析,从体验视角对陶瓷饮食器具设计趋势进行了探究。
一、陶瓷饮食器具相关概述
1.陶瓷饮食器具的基本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使用各种陶瓷的饮食器具,比如,盛米饭用的瓷碗、盛菜用的瓷盘以及喝汤用的瓷勺等。在西方国家,陶瓷饮食器具被称作“桌上用具”,而我国则统称为“日用陶瓷”。在我国,陶瓷饮食器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而言,凡是人们饮食活动中用到的陶瓷器具,均可称作陶瓷饮食器具;狭义上而言,陶瓷饮食器具主要是指饮食活动中涉及的与饮食过程直接相关的陶瓷器具。
2.陶瓷饮食器具的功能分类。基于广义上对陶瓷饮食器具的理解,可依据饮食活动的各个过程,将陶瓷饮食器具划分为食具、水具、酒具以及家具类用具等。其中,食具可分为饮食具、进食具、盛食具以及储食具等。陶瓷类的食具包括碗、碟、盘等;陶瓷类的饮水具包括杯、碗等,盛水具包括瓶、壶、匝等;陶瓷类的储酒具包括尊、壶、尊、碗、壶、坛等,饮酒具包括杯、爵、盅等。
二、中国陶瓷饮食器具审美表现
1.中国陶瓷饮食器具的审美意识追求。提及中国陶瓷,人们总是会将它与“精致”联系在一起,这个词很好地体现了中国陶瓷器具对“完美”的追求。中国饮食陶瓷器具的“完美”主要体现在材质、形态、釉面、纹饰等多个方面,也正是基于对这些方面的完美追求,世世代代的中国陶瓷匠人钻研出多样丰富的陶瓷饮食器具制作工艺。比如,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对温度、烧成时间尤为讲究。如宋代定窑白釉莲瓣纹执壶,其造型独特,呈圆润、饱满的葫芦形态,谐音“福禄”,象征吉祥富贵。本壶胎体采用的材料主要为高岭土,同时胎料中还融合用作釉助熔剂的草木灰或石灰石,经过高温烧制后胎体坚硬、细密,即便是胎体薄俏的器具也不影响其烧制。因为胎料中添加了相应的釉灰,经高温烧制后的釉面既透亮、匀称,又呈现柔软的奶白色。除去壶把手、壶嘴之外,该壶其他整体运用精细的刻划花装饰技法,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浅浮雕艺术美感。
到了明代,我国的白瓷烧制技术进一步发展。比如,明德化窑制备的莹白把壶,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壶型设计以“圆”为设计灵感,壶身整体呈扁圆型,与圆壶底足、圆壶盖、壶腹部规整圆形装饰交相呼应,可让人获得美的体验。
到了清代,陶瓷器型富于变化,纹饰多样,制备工艺精湛,是中国陶瓷器具尤其是饮食陶瓷器具对“完美”追求的最佳呈现。如清道光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碗盖呈伞形,盖顶置环形抓纽,圈足与碗体比例协调,造型雅致、规整。该碗内壁为白釉,盖面、外壁均采用珊瑚红地拔白兰草、梅花纹装饰,白色纹饰清晰明了,红色釉面亮丽、匀净,图案栩栩如生。此外,碗口沿部还进行了齐整、薄巧、柔和的处理,反映该时期白瓷的细腻水平和高超的制备工艺,彰显了中国饮食陶瓷器具对“完美”审美意识的追求。
2.中国陶瓷饮食器具的审美风格形式。中国陶瓷饮食器具对“完美”的追求,还体现在对称美的典范性设计方面。对称的事物通常让人产生稳定、平衡以及安静的感觉,表现出一种稳定美、平衡美。圆作为对称美的一大理想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华儿女的美好追求,形成尚圆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的陶瓷饮食器具也因此普遍呈圆形,如圆碗、圆盘、圆壶、圆杯等。
除了呈现圆形外,瓷器上的各种精美装饰纹样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器型与装饰的相互映衬下,让陶瓷饮食器具变得更为“完美”。比如,明清年间的陶瓷饮食器具主要呈圆形,扇面有各式各样的精美装饰纹样,主要包括满画法、局部绘制法两种。其中,满画法主要是指绘制大量的纹样。例如,明永乐年间的青花葡萄纹折沿盘,盘底部中心位置绘制了若干串葡萄纹,还有大量的藤枝纹、叶子纹,共同构成了和谐的底部纹饰画面。另外,盘内壁腹部位置、内壁边沿位置,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逐一绘制了整圈的海涛纹、缠枝花纹,呈工整对称状。又如,清乾隆年间的青花暗八仙福寿纹盘,内壁底部中心处绘制一整团青花福寿纹,四周又工整地绘制了暗八仙纹,整体装饰纹样呈中心对称形。局部绘制法顾名思义即为绘制少量的纹样。例如,明永乐年间的甜白内青花三果纹盖碗,内壁底部中心位置绘制一团花卉纹,周围工整绘制了三种果实纹,四处青花纹构成了一个规整的对称三角形。又如,清光绪年间的忍冬纹盘,盘底中心位置绘制了一团青花忍冬纹,内壁近口沿位置规整地绘制了八处青花寿字纹,使整体青花纹饰呈左右对称状。
三、基于体验视角的陶瓷饮食器具设计趋势
当今时代,体验经济大行其道,产品设计愈发趋向体验设计,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基于此,陶瓷饮食器具设计也应向体验化设计转变。基于体验视角,陶瓷饮食器具设计可从行为体验、感官体验、交互体验等方面入手。
1.行为体验。行为体验主要是指依托人们对器具的使用交流行为,继而获取的体验设计过程。这就要求设计人员根据消费者的使用行为来设计饮食器具,充分体现出其实用价值,可从比例尺度、造型语言两方面入手。在比例尺度方面,设计人员应对各种传统陶瓷饮食器具的比例尺度关系进行总结分析,继而进行创新设计,使其不仅可以体现中国传统工艺之美,还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在造型语言方面,设计者可以通过创新饮食器具的造型,向使用者展现它的使用方式,让饮食器具不再拘泥于一种被动状态,而是能够与人们进行交流互动。
2.感官体验。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会对饮食器具提出一定要求,以便让自身可以获得视觉上、听觉上以及触觉上的满足。因此,设计者可从视觉体验、听觉体验以及触觉体验方面入手,让人们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在视觉体验方面,设计人员应结合人们对饮食器具的造型、色彩、重量等方面的要求,重新设计饮食器具的造型、装饰等,比如,可依托立体架构设计出别样造型的饮食器具,让人们获得一种新的视觉感官体验。在听觉体验方面,设计人员应保证设计的巧妙性,让饮食器具发出的声音与其自身的形式、功能等实现有机融合。在触觉体验方面,设计人员应结合实际产品的功能、结构、要求选取合适的材料,如在瓷勺的把手处配以木质材料,让人们在手持器具时产生一种安全感,并且还能起到防滑的作用。
3.交互体验。陶瓷饮食器具的交互体验设计,主要可从造型交互设计、智能交互设计两方面入手。在造型交互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应对人们需要饮食器具做什么、满足何种使用需求及通过何种使用方式以达到这一目的等进行综合分析,继而借助饮食器具的造型交互语言指引人们正确使用器具,最终让人们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在智能交互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应对饮食器具的操作层面、交互层面开展设计分析,确保其可契合人们的理想生活方式及使用习惯。
综上所述,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产品设计亦不断趋向全球化。现如今,传统陶瓷饮食器具在某些领域已不能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推进陶瓷饮食器具的创新设计已经刻不容缓。在陶瓷饮食器具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除了要继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外,还应充分把握当今时代人们的实际需求,并学习吸纳国内外陶瓷饮食器具的设计经验,切实推进我国陶瓷饮食器具的创新设计,让其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作者简介:黄维珊(1974-),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民间青花釉里红彩绘及当代石湾陶器柴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