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下的食品英语翻译研究
作者: 姜涵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社会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但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宗教文化、经济条件等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给译者翻译造成一定难度。本文立足中西文化差异,重点分析文化差异对食品英语翻译的影响,提出了在这种中西文化差异下食品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食品英语翻译的影响
1.饮食观念差异。受社会文化、经济背景、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饮食观念有着很大不同。中国地大物博、食物种类繁多,中国人比较关注食物的色、香、味,尤其对食物的味道、造型等有很高的要求。而西方比较关注食物的营养搭配,几乎不考虑食物的口味,常用的烹饪方式为煮和煎,注重控制火候和烹饪时间。比如,牛排的熟度不同,口味和营养价值就有所不同,西方人为了追求营养会食用不同熟度的牛排。在国际交流中,中西方饮食文化在不断交流,但由于饮食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认知上的障碍。为了更好地传达我国饮食文化的内容,译者需要对中西方语言习惯、语法技巧、饮食观念等进行深入了解,尽量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表达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使西方人更容易理解我国的饮食观念。
2.用餐礼仪差异。中西方用餐礼仪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喜欢热闹,无论是家庭用餐、朋友聚会还是重要宴席,都会采用围坐在一起的方式饮酒、品菜,在特殊情况下中国人还会劝酒和劝菜,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但在西方的礼仪文化中,这些行为都是不礼貌的,西方人习惯分餐制,主人提前将不同的食物进行分类,分放在不同的盘子里,分为前菜、主菜、甜点、酒水等,在吃饭过程中不会喧哗和走动,体现了西方人独立自主的观念。面对用餐礼仪的差异,译者要树立循序渐进的翻译策略,重点介绍中西方饮食内容、用餐习惯的差异,让人们对这些差异有一定了解,然后深入地讲解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使人们尊重差异、理解差异。
3.菜品命名差异。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很重视食物的材料选用、烹饪制作、菜品命名等,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典雅,有的菜名中包含历史信息、文化典故,如过桥米线、麻婆豆腐、东坡肉、佛跳墙等;有的菜名蕴含对生活的美好寓意,如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笑口常开等。而西方人比较直接,他们的菜名通常是“原材料+烹饪方式”,常见的菜名有菲力牛排、烤火鸡、芝士焗蜗牛等。由于我国菜品的名字很复杂,具有独特的内涵,所以很难直接翻译成英文,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如将宫廷名菜“佛跳墙”直接翻译为“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会让西方人产生很深的误解。这就需要译者转变翻译思路,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向西方人解释我国菜名背后的文化故事。
二、中西文化差异下
食品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1.翻译用词不够准确。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和用词上有很大不同,再加上中西饮食习惯、饮食内容的不同,译者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描绘我国的饮食内容,只能用英文表达我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意思。以汤圆为例,译者将其翻译为“rice dumpling”,西方人可能会直接理解为“大米饺子”,这种翻译方式就会产生异议。还有的中文有不同的英文释义,如“粥”有三种常见的英文释义——congee、gruel和porridge,指的是半流质的食物。部分译者由于对中西方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不了解各种食物的特征,也就无法找到准确的词语进行翻译。
2.翻译方法生硬。英语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习惯,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其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我国用词比较婉转,很多话是“点明不说明”,让对方理解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即可。但是西方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因而祈使句较多。译者在翻译我国饮食文化时,如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翻译习惯而忽视源文的特点和内涵,不仅会加大西方人的理解难度,甚至会加深西方人对我国饮食文化的误解,反而不利于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
3.忽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在食品英语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用词习惯、语法特点、语言结构等因素的不同,会遇到很多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译者选择完全站在西方人的角度进行食品英语翻译,这样做虽然减少了理解难度,但是很容易失去我国饮食文化的独有特色,久而久之,我国的饮食文化将被西方英语文化同化,进而严重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将“锅包肉”简单地翻译为“sweet and sour pork”,“宫保鸡丁”翻译为“spicy diced chicken”,这种直接将菜品的原料、烹饪方式进行翻译的方式,完全体现不出我国菜品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食品英语翻译的具体策略
1.遵从避虚就实的翻译原则,提高食品英语翻译的准确性。由于很多译者对中西方文化、社会背景等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只能按照基本的内涵对其进行笼统翻译,无法详细地解释更为细节的内容,这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失误。为了提高食品英语翻译的准确性,译者必须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全面、系统的了解,理清各种食品的原材料、特征、做法等,在此基础上找准相关的词语进行翻译,绝对不能出现生拉硬拽、硬凑词汇的现象。在进行食品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避虚就实的翻译原则,重点考虑源文的内容和功能,为了使读者准确地接收相应的信息,可以暂时搁置有异议的地方,先对主要内容进行翻译。比如,我国的著名菜品“四喜丸子”,很多译者会直接翻译为“Four-Joy Meatballs”,意思是四个快乐的肉丸子,至于是什么肉做的丸子,外国消费者根本无从知晓,就会让有宗教信仰的人无法选择。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译者可以依据菜品的原材料和烹饪方式将其翻译为“Braised Pork Balls in Gravy Sauce”。
2.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降低食品英语的理解难度。目前常用的英语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注释法、音译法等,译者要根据源文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如果内容较为简单,且没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译者可以直接运用直译法。比如,我国常见的“西红柿炒鸡蛋”,菜名展示了原料,也包含烹饪方法,译者可以直接翻译为“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这样翻译既降低了翻译难度,又方便读者理解。对于“鱼香肉丝”这种有特殊内涵的菜品,译者就不能直截了当地将其翻译为“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这会让西方人感到疑惑,为什么切碎的猪肉会有鱼的香味?也有部分译者将其翻译为“Shredded meat in chili sauce”,但是这种翻译方法又会让外国消费者把它和辣椒炒肉丝混淆。因此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注释”的翻译方法,向西方人重点介绍“fish-flavored”的含义,“鱼香”是由泡辣椒、川盐、酱油、白糖、姜末、蒜末等调制而成,具有咸、甜、酸、辣、鲜、香等特点。这样翻译不仅能准确传达我国菜品的含义,降低西方人的理解难度,还能加深西方人对我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西方人对我国饮食文化和烹饪方式的兴趣,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意译法主要是针对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情调的食品,译者需要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明确不同菜品的寓意和特征,然后暂时忽略这些寓意,翻译菜品的本质。以宫廷名菜“鸡里蹦”为例,译者无法将其直接翻译为“Chicken Jump ”,这时可以舍去菜名表面的信息,将菜品的实质翻译出来,可翻译为“Stir-Fried Diced Chicken with Peeled Prawns”。
3.根据实际内容开展翻译工作,保留中西文化的特性。翻译的作用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而不是“归化”和“同化”,译者一定要秉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原则,将源文的内容真实地传递出来。这就需要译者译者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自身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翻译出更加专业、实用的文本,让西方人通过翻译文本了解我国的文化、习俗、观念等。因而,译者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根据饮食观念、语法习惯的不同进行食品英语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不同文化的特性,以饮食文化的交流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译者还要树立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跟随社会发展变化,学习新的翻译方法和新词汇,使自己的翻译文本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比如,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有了更高要求,更加青睐有机、绿色、非转基因的食品,我国的食品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译者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要有主动学习、自主提升的意识,从而将国内的新变化传递给西方社会。
综上,受到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文化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时要重点分析中西文化差异,了解双方的语言文化,在用词、语法结构方面尽可能地贴近西方人的语言习惯。但与此同时,译者更要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饮食文化交流这一渠道,向外传递我国文化的优势和特征,让更多西方人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同时,译者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开拓眼界,紧跟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情况,学习新标准、新要求,在国际交流中向外传递我国食品行业的变化,吸引更多国外食品企业的关注,从而为我国食品企业提供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此外,译者还要有发展的眼光,结合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不足,考察国际食品企业的发展情况,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从而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姜涵(1989-),女,汉族,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